Go to Top

用心理学方法过家家

你为什么不开心?是这些事那些事,这些人那些人令你不开心吗?
有没有想过,这些不开心的理由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下更深的东西,才是你不开心的原因?比如,你的原生家庭。你的原生家庭产是什么模式的?
你在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我们都希望能够开开心心,不愿意被抑郁困扰。
所以,我们都要给自己人的心一个温暖的家,然后,好好地爱它。
如果有人说,你现在不开心,是因为你的母亲常常指责父亲,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有人说,你今天不高兴,是因为你3岁以前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你会不会觉得扯得太远?
但当我们在工作坊中“过家家”时,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家庭如何影响着我们,也能够看到,我们如何可以了解自己,接纳过去,选择未来。让我们放下身段,进入一份赤子之心,开始过家家!

热身运动:了解沟通模式——指责型VS.讨好型
当我们开始过家家时,首先要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沟通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方式,其中两种常见的是指责型和讨好型。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讨好型的人也常常会找一个指责型的人做伴侣。
咨询师提醒:讨好型的人易患抑郁症
讨好型的人不关心自己的感受,就容易患抑郁症。他们常用字会说:“只要你开心我就开心了。”习惯委曲求全,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关心,也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遇到问题,他们会想:“都是我拖累别人,我不值得活在世界上。”

基本动作:理解抑郁缘起——是个人问题,还是家庭问题?
咨询师用有些喜剧味道的方式展现这样一些家庭状态:全家人都会以为自己才是正确的,是在爱孩子,但孩子却出了问题。
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就是因为她太软弱了吗?萨提亚模式的创立者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发现,她给来访者做咨询已经恢复得好好的了,可来访者一旦回到原来的家庭中,问题又会重新出现。她发现,要解决个人问题,要从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来看。

咨询老师邀请现场的一对夫妻,推演出他们的家庭模式。

我的家,我的位置,我的角色
在这个家中,先生Brian是个好男人,负责任,爱老婆,顾家,他是讨好型的;太太Nancy活泼能干,是指责型的。
咨询老师分别排列了Brian和Nancy的原生家庭,请在场学员分别扮演他们的家人。

Nancy的原生家庭
Nancy的母亲是指责型,Nancy站在父亲一边,替父亲说话,同母亲对抗。尽管她对母亲不满,但却学了母亲的方式,成为一个指责型的人,并且和母亲一样,找了一个讨好型的人做老公。
Brian跟随姥姥长大,姥姥是指责型的。他学着父母的样子,成了一个讨好型的人。

孩子出生,天下大乱了……
Brian和Nancy还没有小孩。咨询老师请一位学员扮演他们将来的Baby,并让Baby大哭。咨询师随之分析了每个家人必然会有的反应:Nancy不会管小孩子,好男人Brian喜欢小孩。所以Nancy一定会指责老公让他去把小孩搞定。其他讨好型的人则会去帮忙。
指责型的人就会开始指责 。Brian的姥姥第一个会指责 Nancy——一个女人管不好孩子,真是没用!第二会指责Brian——这个爸爸怎么当的?第三会指责Nancy的妈妈——你养的女儿孩子都不会带!
Nancy的妈妈第一个会指责Brian——真是没用的男人!第二会骂Brain的妈妈——你怎么不带好孩子!第三会骂自己的女儿——我说过这个男人不好,你还非要嫁给他!
Nancy也会反击,她会指责妈妈——你帮不上忙就别说话!甚至会对Brian的姥姥恶言相向。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3个男人加上Brian的妈妈跪在地上,3个指责型的女人都会伸出手彼此指责叫骂,全场观众都在模仿Baby 大哭的声音,天下一片大乱。

Baby,你觉得有人爱你吗?
咨询老师:“Baby,你觉得有人爱你吗?”
Baby:“他们吵来吵去,我觉得他们不爱我。”
咨询老师:“你想干什么?”
Baby:“我想消失,我还想发脾气。”
咨询老师:“这个小孩子到了学校里,可能就会发脾气,然后老师就会管她,老师管不了校长就会管她,社会工作者会来管她。社工还管不好就会请精神科医生来管她,这个女孩十二三岁,遇到黑社会的小阿飞,又凶,又没文化,可会对这个女孩说他爱她,你说她会不会跟他走?”
Baby:“我会。”
咨询老师:“她等了十几年,终于等到一个人肯说爱她,她就会和他出走,会未婚先孕……即使没有这样,长大之后,也会是一个不开心的人,想要消失,可能就会得抑郁症。这是这孩子的问题吗?还是她的家庭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