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新学年,一定要从学习里面“找”出快乐来!

上个周末,一个刚回校的大学生,从我的咨询室走出去,突然回头问了我一句,“所有的家长亲戚都说,现在不刻苦学习,以后不可能出人头地?是不是真的?”
我想都没多想,斩钉截铁的脱口而出:“那都是骗人的”,随之一丝轻笑滑过了我嘴角。幸亏,这位大学生背对着我出门,没有察觉我的失态。
但是看到他的脚步略略的迟疑了一下,是将信将疑的迈出了门。

最近听樊登在武汉的知识进化论,以及其他的一些书籍的时候,他反复强调了:如果你发现做一件事情很痛苦的话,那肯定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个事情包括,学习、运动、养育孩子、创业、管理团队等等。
所以,他到处大声疾呼,千万不要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社会上真正有这样的力量践行快乐教育的人,目前还真不多。
估计你看到这里,和我的来访者一样,将信将疑吧!

因抑郁休学了一年的高中学生菲菲,马上要面临回校,适应新的班级,以前一样的学习压力了。提前了一两个星期拼命的给自己堆砌辅导班,学习任务。相比休学的那些慵懒闲暇时光,学习强度陡然增加。
昨天菲菲想停一天课,妈妈口头虽然答应了,但是不免狐疑:是不是以前的畏难情绪又出来了,如果现在这样半天的学习任务都觉得困难,回到学校,那可不是说停就能停的呀!
于是,妈妈在微信上问我怎么办?建议孩子过来找我聊一下。
孩子主动发来约谈的短信,“其实是我妈想我来,我也没啥特别的想法”,孩子跟我非常坦白。
“哦……你要不要来放松一下?不要增加自己的压力”。我让她感觉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感受。
那是一个善良透顶的孩子,在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的选择面前,总是倾向于先考虑别人的。于是, 家人的焦虑和期盼,都一一看在眼里,化在心里。
果然孩子很矛盾,“今天好不容易没课,所以挺想呆在家休息,打打游戏做做模型发呆什么的”。
“哦,那做你喜欢的吧,我负责跟妈妈解释!”
“妈妈不想我一天呆在家……”
“那她焦虑了,应该找我聊的是她” 我爽快的接下了包袱。
“你要找一下自己学习和放松的节奏感,如果放松效果不好,记得告诉我哦!”我追加了一些反思线索。
我还没来得及太多思索怎么去引发家长去思考,妈妈的微信就亮了:
“孩子今天没约你吗?她不愿意过去是吗?”
“是我建议她尊重自己的感受,难得有一天休息,不要为了咨询而咨询;同时,我希望你们鼓励她找到自己的感觉,感受一下自己放松的方式究竟有没有效果?她特别容易把家长的焦虑收纳到自己心里,反而阻碍了她感受自己能否安全的放松。”
“我相信只有安全的放松,才能真正有放松的效果,也才能有后来学习的全神贯注的产生。”我压制不住自己的表达的欲望:“只有她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只需要告诉她,有困难可以找我们。而自己的大脑运动规律,学习的节奏,一定要自己去踩!”
不知道这个妈妈听懂了多少,但她回了一个“好的,让她自我调节,对吗?明白了。”
过两天,估计我要去调查一下她们俩母女的状态了。

当我青春年少时,我好像也是因为能踩准自己节奏,学习起来,算不上怎么吃力,就能获得良好成绩。
虽然我忘了具体自己的学习方法了,但是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大脑使用手册,以及联想自己平时关于知识收集的习惯,我想总结一二。
我觉得大脑,其实运作起来就像一幅有很多齿轮组,互相咬合,传动着,然后进行主要负责着信息加工,整理,储存的一个机器。

如果这副机器有足够的润滑,齿轮的轴心平衡一致,齿轮直径大小适合,彼此和谐,那么其实,信息量怎么大,那都只要有条不紊的放在传送带上,徐徐而来就行。
甚至机器的负载运行,往往比空载的时候更加舒服流畅。所以我经常能在学习读书当中,体会到和运动一样的酣畅淋漓,浑身舒适的感觉。
那怎么寻找这种“畅快淋漓”的学习乐趣呢?

大脑科学一股脑深奥难懂的学术描绘,其实还不如古代中国人四个字来的经典——张弛有道!
专注和放松,也就是我前面多次提到的,自己的鼓点和节奏!
这个节奏每个人,每天,或者不同的科目上都不一样。特别需要我们静心来感受!
张——紧张——专注:用于攻破一个知识点,一个概念。
帮你你发现庞大的学习体系里面的一个细节,一个定律,一种题型,一个知识点的完全消化。比如考试发现一道题做错了,上课的时候发现老师有一个地方自己怎么都没有听明白,做作业的时候总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弯,一个推理过程,一句古诗,一个英语语法总是记不住,等等。

别听别人唧唧歪歪,别管作业队列有多长,不懂得地方,问老师,查资料,细细看答案。专注紧张的把这个节点搞通!
如果任务太多太繁重,到时可以单列一个时间来整理任务的轻重缓急,把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任务过滤扔掉,整理出一张To Do List,即可。
驰——放松——发散:用于调整大方向和联想翩翩。
想象大脑好像海绵一样舒张开,给出时间和空间,让信息分子充分的吸纳进入潜意识系统。让整个齿轮传统停下来,感受一下整体的平衡和传动方向是否吻合,让每个齿轮之间感觉契合度是否合适和一致。
这个时候,可能现实当中的你在发呆,在睡觉,在漫步,在运动,甚至是在打游戏。这个时候大脑好像没干什么,注意力涣散,然而系统后台却在把所有的信息进行融汇贯通。
记不记得化学教授门捷列夫(俄语: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1907)在睡梦中,他看到了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了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张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而笛卡尔创立直角坐标系,也是在看着墙角的苍蝇发呆的时候,阿基米德在泡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多么惊喜的镜头感?
我相信孩子在打游戏的时候,也会本能的在思索,这个装备应该怎么玩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闯关的时候,那些绚丽多彩的声效和场景带来多巴胺的释放的同时,也能触类旁通的感受了世界规律,节奏的琴瑟和谐。
前提是,他足够的安全和放松,不用小心提防着身后的大锤或者各种批判的声音。或者这些声音已经不再挂碍于心了。
如上所述,人学会游泳,不能靠对水的恐惧来驱动,而是要感受与水和谐相处之道,不断的把自己的肢体和水的互相作用熟谙于胸,自然而然能从水池里浮上来,并划掌前进。
学习的快乐,踩好节奏感
杨振宁先生曾受邀到中学母校做客。
在母校门口 ,他看到一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横幅,他对校长说:如果不把这个摘下,我就不进校门。
校长没有办法只能把横幅摘下,杨先生把其中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修改成了“学海无涯乐作舟”。
的确,各行各业真正做出重大成绩者,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热爱。
学海无涯,若以“苦”作舟,难走多运。
我希望更多莘莘学子,新学年里面,能够找回人生的初心,快乐地学习,能以“乐”为舟,轻装上阵,畅游学海,畅享人生!  by吴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