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溺爱孩子是自爱的表现

现在很多家里都是独生子,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溺爱孩子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分析认为,溺爱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爱的表现。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赞同这种观点。
比如很多家长逼着自己孩子学钢琴,别人问起,为什么要孩子学钢琴,家长会觉得学钢琴对孩子的前途有好处啊,万一学习不好也有别的出路可以走,但是如果深层次的问起,很多这样的家长当年都有对钢琴的特别爱好,但是苦于生活条件不具备,现在希望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的梦,因此就出现了下面的悲剧:
一位父亲让女儿练钢琴,一直练到用两根绳子把孩子的小手吊起来,手指刚好够到琴键。孩子苦不勘言,一天趁人不备,砍断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孩子说,坎断手指我怕疼,但这只是一阵儿,不用一辈子怕……
一位母亲教女儿练钢琴,一直练到孩子一见钢琴就条件反射地手指发抖。终于有一天孩子砸坏了钢琴。她知道家里买一台钢琴不容易,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从二楼的阳台上跳了下去……
还有一位男孩子,因为父母总是逼着自己学钢琴,一天晚上,趁父母睡着,用刀将自己的四根手指都砍了下来,孩子知道断指可以续接,忍着疼痛,将断指扔进下水道……
由此而产生的悲剧还有很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并非父母生命的依附品,或者父母生命的重复,父母应该给与孩子自由,而不是在勉强他们痛苦的圆我们未圆的梦想,让我们多一些聆听,多一些空间给孩子,而不是自私的指责和所谓的爱。。。。。。。。。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受点音乐、美术等训练都是好事。一来孩子的有些心理潜能还有待开发;二来可以刺激大脑右半球的发展,让孩子更聪明;三来可以让孩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这也是全面发展的所必须的。但是,不是谁都会成为艺术家,孩子学钢琴不一定是为了当钢琴家。一个孩子能否走上艺术之路,需要看主客观许多因素。单是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必须有主观上的条件,比如,在能力类型上,有听觉型、视觉型等区分。听觉型的孩子对听过的东西记得牢印象深,在感觉能力、记忆能力上有明显的听觉优势,就便于形成音乐能力。再如,孩子的年龄、性别的不同,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一个几岁的孩子除了每天的学业外,就是坐在钢琴前,实在不是能承受得了的。
问题的关键是应还给教育以本来面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素质的和谐地全面地健康地发展。而我们目前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可以说走向了教育的异化,背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那就是把教育看成做买卖,急功近利,极端的功利主义。不错,教育自然也有功利意义,但是,不应该径直地盲目地极端地追求功利。否则,所谓的教育就乱了套,就陷入了困境,就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