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接纳的故事

《接纳与表达,用心理学经营婚姻》一书中,开篇的故事《美女和野兽》故事的分析就很吸引我,先分享一下作者写的:

《美女和野兽》中的贝尔,原本很害怕丑陋的野兽,可是当她必须在野兽的城堡住下来换取父亲的性命后,她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充满对野兽的愤怒,而是利用城堡中的书本、钢琴和玫瑰花让自己感觉很开心。

面对野兽的时候,她显得很心平气和而坦诚,即时拒绝野兽的求婚会让野兽愤怒,她也能坚持依据自己的真实感觉,带着害怕一次次地拒绝。在相处的过程中,贝尔越来越感受到野兽内心的善良和美丽。当她离开野兽去看望自己的家人后,野兽非常悲伤,甚至快要死去了。

这时候,贝儿就想马上回到他的身边,她甚至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嫁给他,我和他在一起很快乐呀。”

她的这个决定终于解除了野兽身上的咒语。在整个过程中,贝儿从未把自己幸福的决定权交出去,而都是自己在承担。

以下是作者的分析:

当贝儿必须和一个丑陋的野兽生活在一起时,她没有认为野兽毁灭了她的幸福,而是尽一切所能在城堡中寻找快乐。

——不去期待别人来让自己幸福,也就不会认为别人能毁掉自己的幸福。

当贝儿每天都要面对野兽的求婚时,她没有因为害怕野兽的愤怒与悲伤而违心地答应。

——人如果能够清晰地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做选择,就不会再去抱怨别人如何让自己痛苦了。

当贝儿真的感受到她的心已经被野兽的善良、诚恳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快乐打动时,她决定嫁给一个人人都会害怕和躲避的野兽。

——能依据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判断来做选择,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再反过来看看野兽,他在贝儿住下的第一个晚上就问:“我是不是很丑?” 贝儿回答:“是的。“在得到这个回答之后,野兽竟然进一步问:“你愿不愿意嫁给我?” 贝儿回答:“不。” 野兽听到这个回答后很生气,拂袖而去,但是其后的几个月,他每天都会再次求婚,既没有强迫贝儿答应,也没有放弃自己求婚的权利。

再明知自己失去贝儿会很痛苦的情况下,他还是尊重贝儿的需要,让她回去看望自己的家人。他的善良终于打动了贝儿的心,她愿意嫁给他了。

在这个过程中野兽为自己的幸福做了些什么呢?

野兽没有因为被施了咒语变得丑陋就认为自己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权利和机会,而是主动给自己创造了机会,让贝儿能来城堡。

——不相信自己能得到幸福的人,等于放弃了得到幸福的机会。

虽然野兽知道自己很丑,但他仍然坚持向贝儿求婚,因为他相信改变是有可能的。

——抱着一成不变的想法,拘泥于自己过往经验带来的观念,常常是无法幸福的关键因素。

野兽出于对贝儿的爱,满足了贝儿去看望家人的渴望,当贝儿因为姐姐的阻挠没有如期回来时,他选择了承担可能失去生命的后果,而不是指责和抱怨。

——不敢承担后果的人,就不敢做出选择,而选择有时恰恰创造了幸福的可能。

从贝儿和野兽最终找到彼此幸福的过程来看,他们没有指责、抱怨和强迫对方,在真实表达自己的同时,允许对方以他自己的方式存在。

这就是接纳与表达的故事。

昨天的文章里,我引用了海子和李安的故事,今天反过来一想,为什么我会引用他们的故事呢?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是有能量场的。你遇见的人和事物,都是通过你的频率吸引而来,他们的到来是有道理的。或者让你明白一些道理,或者陪你走一段路。

海子和李安最大的不同,昨天我没有写出来,因为才悟到,是接纳的问题。网上说海子的死因最大可能是和感情受挫有关,还和家庭环境有关。在走的那年,海子想离开法大离开体制下海去海南创业,被父亲怒吼,认为他在毁掉自己,海子吓得像个受伤的小孩。

反过来看李安,他非但没有海子顺畅的学业、才华也没有早早被认可被看熬,父亲一直各种阻挠和不认可,但李安坚持了走下去。

同样是面对他人的不认可,这个时候能坚持做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地接纳自己。

海子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才认可自己,是向外求的行为。李安从小就不被父亲认可,他选择了离开这个环境,环境再不友善,他也没有否定自己。

在依靠妻子养家的六年,除了做家务照顾儿子,他将和儿子一起等待妻子下班的情景描述为”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从这样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乐观和对妻子的感恩,没有丝毫 ”我不是男人,我真没用“的负性的内心旁白。

总体上说,李安是有稳定的自我的,不因为环境不友善而自我否定。他的情绪起伏,更多的是对家庭的愧疚,这是基于在家庭角色中责任感的体现。

所以为了家庭,他也尝试去适应环境,放弃做电影,去学个电脑好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他想的是,“或者电影这个梦想离我太远了。”,依然没有“我很没用,我是个废物”之类消极的自我否定的话。

获奖后记者采访李安,问他太太是怎样支持他的工作,李安说,“leave me alone.” 太太最大的支持,就是不管我。

是的,李安有稳定的自我,不干扰他,给他一个耳根清净的环境,就是最大的支持了。

不仅李安真正做到接纳自己。他的太太也是一个这样的人,才能够 “不管他”。

在李安成名前,他的太太是这样的:

婚后我和惠嘉人隔两地,她继续念书,我在纽约剪辑毕业制作。1984年5月,我还在等毕业作冲印出来,大儿子阿猫诞生时,我这个爸爸还不知情地在纽约公园里玩棒球、丢飞盘。直到晚上回家,才知太太已经生产,第二天赶忙搭机飞去伊利诺伊看妻儿,当我傻傻地冲进医院时,大家一见我来都高兴地鼓掌。原来头天半夜惠嘉独自进医院时,医生问她要不要通知丈夫,她说:“不必。”问要不要通知友人,她也说:“不必。”她感到羊水破了,自己开着快没汽油的车子来到医院,院方还以为她是弃妇。

她的个性就是很独立,自己能做的事就不愿麻烦人。本来我们说好,腹中胎儿的头部开始移位往下转时,大约是预产的前一周,我回伊利诺伊来照顾她,结果她也没告诉我。所以老二石头出生时早产,我就特别盯在一旁,她还是频频赶我走:“杵在这儿干吗,你又不能帮忙,你又不能生!”挤孩子出生时,我去拉她的手,她还把我挡开,让我一点参与感都没有。

李安成名后,太太还是这样:

前些日子我和太太到纽约法拉盛的华人区去买菜,我把菜装上车,太太到停车场对面的路边买西瓜,有位台湾来的太太对她说:“你真好命,你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

你有没有搞错啊,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来买菜的!”那位太太听到我太太这么说,一时气结,半天接不上话。其实以前她就很少陪我买菜,现在也一样。

太太就是这样一个能接纳李安,从来不去评判李安的人,自己又非常独立有个性。有句话:你如何挑剔别人,就如何挑剔自己。

反过来,我们首先接纳了自己,允许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也才会接纳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再亲密的双方都首先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有相同,我们又很不同。

我们因为有共同点有共鸣走在一起,我们彼此包容对方的不同,为对方保留各自的空间。相互依靠而不依赖,相互欣赏而不指责,共同成长而不是期待对方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让对方改变来满足自己。

在上次和家人发生争论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以前的我也是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认可自己,当她们不认可我,无法理解我,我就会有情绪,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从家里回来,我关闭了朋友圈,不再和家人联系。我想安安静静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关系处理不好,那就先放一放。他人怎么看不重要,生活是自己的,我继续好好的过。

内心曾经脆弱的地方有了渐生的力量,这是心理学迷人的地方。

人生只有一次啊,走了个过场去体验。不管向左走,向右走,条条大道通罗马,殊途同归。

前两天和朋友相约去一个地方,发现我们同时到达同一个站,而且距离终点相同的距离。朋友说,也许我们在同一个列车。我下了车,想了一小会,向左看还是向右看,向左吧。转过头,恰好看见朋友。我们俩相视一笑,“有缘总能相见,”我说。“殊途同归”朋友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