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何谓“本心”?

 “本”的解释: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现代汉语解释“本”:事物的根源;原来。

医学上常讲,治病要标本兼治,不能治标不治本。心理咨询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心理咨询并不仅仅只是缓解症状,它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成为独立、自信、乐观、顽强的人。
治病要治本,本心疗法,目的就是要治本,治人心于本,使人心回归于本。
人心是否有本?
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说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自孟子,就开始有本心的说法。
林语堂先生认为“生活的艺术”也是有科学基础的。基于进化论,人当有猴子性,因而如同齐天大圣般敢于探索和创新,这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同时,在真理面前表现出谦卑,使得人间能够出现和平与文明。基于心理学,人具有所谓“灵心”,因而人有激情、有理性、会固执、会任性,才使得这个社会色彩缤纷。基于生物学,而产生善良、关爱,以致人对工作之爱不及对子女之爱。基于此,生活就不该因由社会性的价值观而被主导,而应该依从于人之本心,在与世界与自然和谐统一中享受人生。
生活应该依从于人的本心,才会有艺术的生活。这是林先生关于本心的观点。
何谓人的本心?孟子没有明确的论述。只是,我们可以从孟子《忧指忘心,舍本逐末》篇中,得到一些启示。“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探求痛苦的根源,人常舍本逐末,“忧指忘心”。我们来看看本心疗法的创始人,慧苑心理咨询的张功和先生如何来看待人的本心。
张先生,学物理出身。物理的最大特征,就是善长总结规律。在从事心理咨询以前,张先生是省级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就擅长总结教学的规律,以独特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的同时,张先生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并在学校中开创心理咨询中心。在全国第一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中,张先生以极其高明的悟性,在基础与技能两科考试中均列江西省第一名。2004年,张先生为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辞职南下,注册了广州第一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即慧苑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开始正式的心理咨询生涯。
在从事心理咨询的日子里,张先生也喜欢总结规律,他发现:社会总是先要求人们道德高尚,然后再遵纪守法,最后才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张先生觉得,对个人而言,这个顺序应该是倒过来的。一个人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他才容易遵纪守法,最后才能够自然而然地道德高尚。如果一个人先做到道德高尚,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压抑情绪,再加上遵纪守法的约束,人的内心冲突就会越来越大,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张先生特别指出,抑郁症患者,往往都是那些道德高尚,又遵纪守法的人。究其根源,正如林语常先生所说“生活就不该因由社会性的价值观而被主导,而应该依从于人之本心,在与世界与自然和谐统一中享受人生。”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指导自己,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者也更容易走出心理困扰。
孔子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人的本心。《论语》所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的社会化,就是建立一个“矩”的过程。符合人性的社会化,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去遵从社会秩序、社会道德,遵从现实原则。不符合人性的社会化,就会对人性产生“污染”,产生心理冲突,因为不能“从心所欲”。所以“从心所欲”是本,“不逾矩”是末。心理咨询不能舍本逐末。
怎样才能做到“不逾矩”?张先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存在,而同时又能兼顾他人的需要。婴儿可以“哀而不伤”,就是从心所欲。老子云其“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又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和”才会“含德之厚”,就可以做到“不逾矩”。
张先生创本心疗法,正是要去除“污染”人心的各种元素,使人回归于本心,回归意志自由,心灵自由,回归一个“和”字,使人得以重塑认知、重塑自我,最终促使人终身心理健康。
张先生正是依靠其高明的悟性,契合各行各派的经验,总结出本心疗法。张先生有一个宏愿: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会来访者懂得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使来访者学会怎样使自己内心和谐;同时借助来访者的成长,影响帮助其周围人群达到内心和谐,从而最终有助于社会和谐。(本文作者:邓峰 资深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