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比精神病要轻一些,但比神经症要严重一些的,影响到患者各个方面的普遍的行为模式,包括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易冲动。这种行为模式通常在成年早期,甚至更早期开始出现,有如下特征:
1、人际关系紧张和不稳定,要么很好,要么就很差;
2、自我认识障碍,自己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缺乏稳定的内在价值标准,有时感觉自己十全十美,有时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难以形成稳定的自尊。他们也为此极度痛苦,有时会采取不顾一切的手段以重建内心的平衡;
3、其行为似在努力逃避某种真正的或想象的被抛弃;
4、明显的冲动性(如过度消费、性欲、成瘾行为、暴食、鲁莽开车等),可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
5、常有自杀或自伤行为,作出自杀姿态,或以自杀相威胁;
6、由于心境的反应性过强而致情感不稳定(例如短期的苦闷、抑郁、焦虑或激惹等);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适当的强烈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例如,经常发脾气、发怒,屡次打架);
9、短暂的、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偏执观念、被害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状态。
移情焦点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原理
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 focused therapy)是主要采用Kernberg发明的治疗人格障碍的动力学疗法,一开始的名字叫做表达性心理治疗,移情焦点治疗对边缘人格结构患者的心理病理学原理的解释简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早年的创伤体验造成患者们神经生化的改变,主要是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从而使患者们容易激活攻击性和抑郁情绪,以及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这些生物学改变铸造了患者们的气质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患者们与重要养育者的攻击性客体关系被内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体和客体表象。
2)内化的攻击性灌注的客体关系决定了患者们前俄狄浦斯期的固着,并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认同等原始防御机制来保护好自体-客体不受到攻击性的损害,这样在心理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身份认同弥散的症状。
3)在此时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复内化的病理性客体关系,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困难。特别是在和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表现出来,通过治疗师对移情的处理,患者能够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从而获得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