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心理文丛

关于某类抑郁症的“压力”和“环境”问题

上篇《你是这类抑郁症吗?》日志提到,对某类抑郁症而言,抑郁症是他们逃离“压力”的最后避风港。还谈到当他们回避的环境一直得不到被改变,而“压力”与日俱增到最大化时,是危机也是转机的时刻就到了。那么我所提到的“压力”和“环境”是指什么呢? 环境一般是指是指生命体以外的空间,以及影响生命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环境相对于一定的主 …阅读更多

你是这类抑郁症吗?

看到有一类抑郁者,觉得某种可能的事实是:抑郁症是他们逃离“压力”的最后避风港。所以如果你说他病了,需要休息,需要理解,他会很受安抚很舒服。反之,你说他是心理不健康,需要面对过去重新思考,他潜意识里不认同,很阻抗:难道是我的问题吗?是我不好吗?他惯有的防御机制立刻启动起来,瞪着你,质问你,然后远离你。         所以如果“压 …阅读更多

饿死女童事件——童年不幸造就成年悲剧?

两个小生命:非婚生子女,一个两岁半,另一个只有一岁,父亲坐牢,妈妈吸毒;她们还没有享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便被年轻的妈妈“遗忘”在家里两个月,活活饿死。   她们的妈妈乐燕:非婚生子女,自小就没享受过父母关爱,出生被抱给外婆抚养,4岁被送给爷爷,10岁上一年级,11岁辍学,14岁离家,16岁染上毒瘾,22岁饿死自己的两个非婚生子女 …阅读更多

心理学误区之二:改变自己的认知

    心理学最大的误区就是提出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与行为的改变来改善当事人的情绪状况。如果这也能成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民间处处有高人。     我们从小就是不断被大人通过改变认知,转移注意力,改变生存环境来改善情绪,优化情绪,都是无师自通的心理专家。比如一个小朋友被老师批评,在伤心哭泣,我们自然会教导他,别哭了,老师也是为你 …阅读更多

撷百家之长,圆本心之法

我认为,心理疾病采取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以获取疗效,是在走弯路,为什么这样说呢?程红艳老师用打地鼠的游戏来比喻是形象生动,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些治疗方法并没有从心理疾病的病因入手解决,结果自然就不尽人意。 为什么有的人看的心理学书籍越多,心理问题越难解决呢?其实道理也很假单: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图式,图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决定着人做 …阅读更多

心理学的误区之一: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摘抄了一篇文章《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原文内容如下:      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情商方面的问题,在情商训练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一项,那就是如何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而情商越高的人,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越强,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工作与生活,那么,应该怎么样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下面微心理网为大家介绍几种控 …阅读更多

关于强迫症治疗

关于强迫症治疗 目前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都认为强迫症比较顽固,治疗很棘手,以致使病人处于长年累月的病魔折磨之中。 现摘录一段中山三院心理科黄教授关于强迫症治疗的一段描述: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强迫症病人的预后已有明显改善,经过药物治疗,大约有20%–30%的病人症状全部缓解与大部分缓解,有中等程度改善的病人占5 …阅读更多

强迫症治疗的新思路——试分析本心疗法对强迫症的认识与其它疗法的异同

目前医学界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强迫症比较顽固,治愈率低,治疗相当棘手,服药的一停药就复发,要么就产生耐药性,其它心理治疗也是浮于表面,暂时好了可以过一段时间,可一有压力,症状便如约而至,以上种种致使强迫症者经受着长年累月的痛苦折磨,有的最后发展成抑郁症。而张功和老师所创的本心疗法却与此相反,其理念认为强迫症的治疗并非难事,彻底治疗 …阅读更多

关于抑郁症治疗

先转载广州日报文章《抑郁症发作两次75%会有第三次》: 抑郁症有其生物学基础,未必要不如意事才会诱发。据悉,首次发病患者,至少需要治疗9个月到一年,然而有七八成的患者在治疗第2-4个月时就自动停药,易引起第二次发作,治疗时间要延长到3-5年。而单纯的“很不开心”不能和抑郁症划上等号,要从症状,病程,严重程度等方面考虑才能确诊。 …阅读更多

柯云路:谁把中国变成精神病大国

【人生的答案不该只有大学】今年高考标准答案揭晓的当晚,营口市大石桥复读考生李新(化名)默默地离家出走了……几天后,家人接到警方电话,李新已经在鞍山郊区投河自杀,身上还带着今年高考的准考证……父亲说,儿子去年高考447分已够二本线,为上一本,他又复读了一年。 【走出心灵的地狱】 文/柯云路 我们的孩子早已失去了童趣生活,被繁重的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