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霍妮及其理论

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她和弗洛伊徳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在此焦虑理论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神经症理论。本文将介绍其神经症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一、基本焦虑

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将环境及其困难置于问题的中心。但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决定的” 。这种障碍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基本敌意很容易泛化到整个世界和一切人,使人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妒嫉、怨恨、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块随时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可见,霍妮的焦虑理论还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里,其将焦虑最终归因于童年的亲子关系中。

二、神经症需要

由于处于一种被设想为具有的一种潜在敌意的世界中,孩童感到孤独和无助。其基本焦虑的限制性压力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而且,更主要的是,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这些基本焦虑,不安全感,儿童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质需要。她在《自我分析》一书中,列举了10种常见的神经质需要:

1、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质需要。2、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质需要。3、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质需要。4、对权力的神经质需要。5.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神经质需要。6、对社会认和声望的神经质需要。7、对个人崇拜的神经质需要。8、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质需要。9、对自足和自立的神经质需要。10、对完美无缺的神经质需要。

上述需要的内容本身并非神经质的,正常人也需要友爱、赞许、伙伴、回避、节俭、权力、声望、成就、完美等等,但神经症的需要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强迫地、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而不能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主动地选择适当的目标。

三、神经症人格

于是,由于神经症需要的出现,儿童开始疏离真我。除此之外,还要发展一些人为的,战略的方法来和他人打交道,这些需求迫使他无视自己真正的情感,愿望和思想,即他的真我。于是霍妮说“他不再是一个追求者,而是一个被迫者”。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就可能发展出霍妮所谓的“神经症人格”,主要有以下三种:

1.顺从型。其行为方式是接近人的。这种人对友爱、赞许、伙伴或者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怀有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征:甘居从属地位,常有一种“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他的安全感建立在这种逻辑上:如果我顺从了,那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2.敌对型。其行为方式是对抗人的。这类人对权力、剥削、声望、个人崇拜、成就野心等怀着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征:将生活视为一场博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并不真爱工作;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彬彬有礼的外表隐藏着老谋深算的狠毒。他的安全感建立在这种逻辑上:如果我有权力,那就没有人能伤害我。

3.退缩型。其行为方式是回避人的。这类人对自足自立、完美无缺怀着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征:为逃避与他人的紧张关系而离群索居;保持与他人的距离,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好比在自己周围画了一个魔圈,任何人不得侵人;不介入;自立自强;限制自己的需要;凡事力求完善,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他的安全感建立在这种逻辑上:如果我离群索居,什么也不能伤害我。

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行为方式可以根据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他既能顺从,又能反抗,也能回避,三者相互补充。但神经症病人缺乏变通的能力,他仅仅运用其中一种来应付一切生活难题。结果不仅不能克服焦虑,反而陷人更深的焦虑。

四、理想自我

神经症需要的出现,使个体有了大量的需求,然而这些需求却在潜意识中逐渐地变为了个体对外界的要求,他认为“他应该被满足这些需求,他应该拥有他所需求的各种的品质和优点”。

但是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之间。被当作要求的需求在现实之间往往无法得到满足。个体体会到了痛苦。如何消除痛苦呢?个体通过想象发展出了“理想自我”。霍妮的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体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纯粹虚幻的形象。因此又称为不可能的自我。在理想自我中,个体是各种完美的集合体,靠着想象,靠着理想自我,个体以最轻的努力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即:无法得到的神经症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但毫无疑问,这也带来了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能量的消耗在理想自我而忽略了真实自我的需要,从而失去真我。但是当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首要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愿望,就退而成其次了。

五、基本冲突

内心冲突是神经症的基本特征。霍妮将神经症病人在基本焦虑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心冲突称为基本冲突(basic conflict)。综观霍妮的理论,基本冲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各种神经症需要之间的冲突。神经症病人为克服焦虑而强迫性地追求一种或少数几种需要,就压抑了其他的需要。二是对待他人的三种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由于神经症病人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方式,需要的追求和行为方式的使用都不是自发的合适的选择,这样,其他的需要或行为方式就可能有自发地发挥作用的倾向,而神经症的需要或人格又与它们互不相容,于是有压抑,压抑则导致冲突。第三种冲突的情形是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和现实自的冲突,其核心是真实自我的建设性力量与理想化自我的阻碍性力量之间的冲突。

为解决自我的冲突,可能形成三种策略:一是自谦,贬低自己、常有失败感、自恨、自卑。二是夸张,美化自己、有强烈的优越感、自信、好胜。三是放弃,放弃努力、逃避冲突、习惯于独处。这三种解决自我冲突的策略分别对应于三种对待别人的行为方式:接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六、治疗观点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是服务于治疗目的的。从上述霍妮关于神经症的揭示可以看出她对神经症的实质的独特理解。她认为神经症是焦虑、由对抗这些焦虑的防御策略、由缓和内心冲突的努力等等所造成的心理紊乱,当这种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的共同行为模式,就是所谓神经症。霍妮认为人生来具有实现自己潜能的建设性力量,神经症治疗就在于使病人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将其天赋中的建设性力量引向自我实现的轨道。

霍妮虽然也使用弗洛伊德创立的诸如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技术,但使用这些技术主要不是挖掘与性有关的早期经验。霍妮重视的是早期的亲子关系。尽管如此,霍妮还是反对夸大早期经验的作用。霍妮主张把分析治疗集中于病人的神经质需要和人格结构,以帮助病人克服冲突,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和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七、评述
(一)、霍妮的人性观是性本善论。她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建设性力量,它促使人们实现自身的潜力。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人际关系的障碍导致了人的神经症,而神经症病人又凭借自身的神经症倾向的驱动发展过程,最终导致脱离真实自我。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就是“从内部束缚中解脱病人,从而使他自由发展自己的最大潜能”霍妮认为,真实自我的建设性力量与自负系统的阻碍力或者正常发展与要实际证明理想化自我的完美的驱力之间的冲突构成神经症病人主要的或核心的内心冲突,因此,帮助神经症病人认识其神经症倾向及其对神经症发展的影响,帮助他们寻回真实自我,使其建设性力量朝着实现自我的方面发展,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这样,霍妮就一扫了弗洛伊德给精神分析所蒙上的悲观气息。霍妮的新精神分析取向,无疑给其后继者以极大的影响。弗罗姆的著作所体现出的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可以捕捉到霍妮思想的痕迹。

(二)、在理论定位上,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生物学定位,霍妮则代之以社会文化定位。霍妮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人类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倾向。霍妮在移民美国后的治疗实践中发现,美国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性欲问题,而是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失业、房子、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导致了人们的神经症。应用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理论显然解决不了当时的治疗问题,这使她认识到造成人们心理冲突的根源主要不是生物本能,而是社会环境。因此,霍妮说,“弗洛伊德对文化因素的轻视不仅导致了错误的结论,而且极大地阻碍了对导致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的那些真正力量的理解”。正是由于霍妮对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的生物学倾向这一基本前提和基本取向的批判,使她的理论和传统的精神分析发生了偏离,也正是由于她的理论的社会文化定位改变了整个精神分析的方向。

但是霍妮在具体分析个体焦虑产生的时候,却将社会文化因素淡化了。她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只有通过个体环境这过中介才能对焦虑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她最终将个体环境归结亲子关系,这样一来霍妮便削弱了社会文化对基本焦虑所起的作用,因而霍妮并没完全摆脱生物学倾向,因此,霍妮也始终坚持自己的精神分析立场。

(三)、霍妮的神经质理论,是基于她的基本焦虑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她指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患者所追求的都不是外在的财富、权势或地位,而是一种安全感,以抵消敌意环境造成的无助和孤独。在笔者看来,她对人性的看法是极其深刻的。在所有的神经症人格和神经症患者,其人格和症状的发展无不是基于“安全感”为始发点。个体正是因为为了寻求“安全感”,进而得到“归属感”等更高层次需要,才建立起自己的防御机制,利用种种防御策略以保存自己。这种人的“自我保存性”,是所有个体发展自己,进而表现出自己独特人格类型的根本动力。

[结束语]

作为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霍妮以极大的气魄和胆识对弗洛伊德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她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环境中去寻找的焦虑的根源,把环境的作用提高到首要地位。她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包括“基本焦虑”,“神经症需要”,“理想自我”等基本概念。虽然她的理论体系没有也不可能超出弗洛伊德的框架,但是她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相关介绍:
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一位杰出的女心理学家。她是犹太人,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位远洋轮船长,笃信宗教,沉默寡言。在霍妮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使她害怕的人,他觉得这个女儿长相丑陋,缺乏天资。

霍妮说父亲长着一双钢铁般灰蓝色的眼睛,手里挥舞着《圣经》。父亲不在家时,母亲和我们都感到快乐。

母亲比父亲小17岁,性格泼辣豪放,对霍妮影响较大。霍妮说:“母亲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我们唯一的所有的快乐。”在父母的冲突中,霍妮总是站在母亲一方反对父亲。霍妮幼时活泼好动而又喜欢交友,据说她8岁时曾与一位好友刺血为盟,以示友谊长存。

霍妮自幼聪颖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2岁时因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崇敬和羡慕之情,便决心当一名医生。尽管当时女性从医者十分少见,父亲又坚决反对,但霍妮在母亲的鼓励下坚持自己的志愿。
1906年,霍妮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三年后她与一位律师结婚,婚后生了三个女儿,两人于1926年离婚。

霍妮在大学时期,开始对精神分析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钻研了三年精神医学。
1915年,柏林大学授予她医学博士学位。在1914至1918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得到弗洛伊德的著名弟子卡尔·阿伯拉罕的指导。

1917年发表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从1918至1932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且开办了一个私人诊所。在此期间,霍妮写了几篇对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表示异议的文章。

1932年,霍妮为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任该所副所长。两年后,移居纽约,创办了一所私人诊所,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职,一面行医、一面执教、一面著述。她言语流畅而幽默,待人热情而坦诚,深受学生的爱戴。

由于霍妮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传统观点分歧越来越大,1941年,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在半数以上与会者拒绝表决的情况下,还是决定将她解聘。但霍妮迅速创建了自己的机构,取名为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直到1952年去世。

霍妮认为导致人的内心冲突的社会文化基础是现存文化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的矛盾,文化对个人提出的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

第二个矛盾是人们不断被激起的享受需要与人们在满足这些需要方面实际受到的挫折之间的矛盾。

第三个矛盾是所谓的个人自由与实际受到的各种限制之间的矛盾。

这些社会文化困境使人们陷入难以调和的内心冲突之中。

霍妮将这些矛盾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后果称为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妒忌、怨恨、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