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要“激情”还是要“清静”?邓清溪的反思

人长大了,就要找女朋友,要结婚。

性成熟了,就会有性驱力,要“做爱”。

 

结婚或“做爱”,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非得要结婚,不断在探寻研究和谁结婚才算是“最好”?

 

和你结婚那个人,究竟是谁?

你自己又是谁?

……

生命总是在不断追求圆满。

什么才算是圆满?有人说,圆满就是“十分完满,没有欠缺”。这讲的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没有客观的评价与指标。人如果有欲求没有得到满足,人就会感觉不圆满。如果人能把所有的欲望经过“修行”都“去掉”,也可以圆满。所以,圆满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每个人的圆满都是他自己感受的圆满,可以是一刹那的感觉,也可以是永恒的感受。

从佛教来说,圆满“谓佛事完毕”,佛教求的是“功德圆满”。什么是功德?为什么说功德无量?功是“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众生”,而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是谓功德。大到无法计算,是谓无量。什么样的功德能够无量?如何来理解呢?是做事对他人的益处大就无量?既然益处已经有了大小之分,这已经是有量,又何须称无量呢?满足无量的条件,首先就是没有标准,没有评判标准的功德,才是无量的功德。用什么来评判呢?用我们自己的心来评判,用你的主观感受来评判。换句话来说,就是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时,心中没有任何的私念。

这就像老子讲的“无为而为”,“上德无德”的概念。当人没有圆满的概念时,才会得到圆满;当人刻意去追求圆满时,难以求得圆满。所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怎样才能够清静,没有烦忧?无私,没有私念就能清静,没有烦忧。 “人心死,道心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清静的人,容易达到生命的圆满。这可以算是一种“灵修”,物质社会的越丰富,人对“灵”的追求就越迫切,也就是心灵清静。所以,“灵修”成为现代社会很多有钱人的追捧。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只是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生活,追求的是刺激,爱情追求的是激情。正如人们常常在谈恋爱时,总是说“没感觉”。恋爱要有感觉,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激情。

什么催生了激情?清静是“修灵”或“修性”去掉世俗的欲望。而激情正好相反,是人们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欲望。激情的强烈程度,与欲望的饥渴度成正好。物质的丰富,加上社会文化推波助燃,不断激发人们的各种欲望。人难以清静,自然,烦恼与痛苦滋生,抑郁与强迫横流。

所以,越强调物质生活的社会,必然是心理学越发达。所以西方社会的心理学最发达,而不断向西方靠扰的中国,心理学也越来越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与时俱进!

身心灵,是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在身心之后,再加上一个“灵”,这是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仅仅依靠心,难以完全让一个人清静乐天。也因为这个社会,在不断地激发人的种种欲望。

各种的欲望,总是与“身”发生着联系。没有了“身”,或者说“人心死”,才会有佛教的“空”,道教的“无”,基督教的“上帝”,老子的“道”。也才会有心理学的“灵”。

激情自然是“身”带来的,与“身”不能分离的。如果人能做到分离,人自然就清静了。爱情、婚姻、恋爱,烦恼与痛苦的根源,都是与“身”息息相关的。物质的满足,自然是“身”在享受,是“身”的追求。当社会越来越关注“身”的时候,金钱就会越受追捧,物欲就会横流。正如现代社会“笑贫不笑娼”一样。而此时,人的心灵就越容易空虚,人们就越容易把更多的金钱,用来“修灵”,这说明人终究要获得一种的平衡,身心灵的平衡。

融入社会,需要激情,比如成功学,NLP等等,这些都是追求激情的学问。而心灵自由,需要清静,比如“灵修”。奇怪的是,社会上真正在操纵“灵修”的人,大多却在追求“金钱”,堕入物欲,而这又是“身”的追求,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或者说是社会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