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的关系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是一种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抑郁症是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病人数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其中自杀率高达12%—14%,位居各类心理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抑郁症患者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

抑郁症的表现有:心情抑郁、失去兴趣和快乐感、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总想不高兴的事、思维和反应迟钝、自责自罪、工作学习和创造能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以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另外也可以有“衰弱”性的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性欲减退、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等。如果病人具有上述大部分的症状,并且持续2周以上,已经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怀疑抑郁症的可能性。

如果抑郁与极度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交替出现,就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一相为抑郁,另一相为情感高涨或躁狂)。

什么是神经衰弱症

曾经全球流行的“文明病”——神经衰弱在近十多年来却悄悄隐退了,一种疾病从世界范围内流行到消失总共才不过几十年,显然不是疾病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界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结果。许多以往诊断神经衰弱的病人事实上罹患的是抑郁症。

1869年,美国医生比德首创“神经衰弱”病名,他说:“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并列出神经衰弱的50多个症状,包括头昏、疼痛、胸闷、烦躁、厌食、失眠、腹胀等,实际上包罗了神经症的全部症状。当时,有关知识相对贫乏,神经衰弱这个时髦而笼统的诊断自然易于为医生们所采用;神经衰弱的诊断较之精神和人格问题似乎要体面得多,容易被病人接受,于是,在上世纪初,“神经衰弱”广为流传。在美国,患病率曾经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几乎占了所有疾病的60%。我国于50年代起也大量流行神经衰弱。60年代初,神经衰弱占了精神科门诊的65%以上。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神经衰弱大流行的同时,神经衰弱的“故乡”美国却出现了该诊断名称走向消亡的倾向。二战后著名精神病学家肯尼迪认识到,很多所谓的神经衰弱患者,实际上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心隐藏着抑郁、不快,病人碍于种种考虑,不是直接表达这些负性情感,而诉诸于躯体上的不适和症候,因而他以“隐匿性抑郁症”命名这类疾病。美国医生诊断神经衰弱日趋减少,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完全排除了神经衰弱。同年6月至9月,美国医生克兰曼对湖南医科大学精神科医生诊断的100例神经衰弱病人用美国的诊断标准作再诊断,发现87例属于“重性抑郁症”,另有5例也符合抑郁症的诊断。

1981年,我国的精神病学家会聚苏州,制定了我国自己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从此,神经衰弱在医学界的地位明显下降,华西医科大学的扬权教授用我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研究发现,“神经衰弱”病人有58%实际上患的是抑郁症。

不得不承认,“神经衰弱”的衰亡,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抑郁症研究的重大成果。许多多方治疗无效的“神经衰弱”病人,经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后豁然开朗,重新扬起生活风帆。

患者出现抑郁等的症状,但时间不够或一时因为生活或工作压力引起的头痛或头晕,睡眠障碍等症状,不能诊断为抑郁或焦虑症等,只能说具有抑郁或焦虑等的症状。

如何治疗

百分之八十的抑郁症患者经过妥当的治疗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

药物治疗:用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包括抗抑郁剂、镇静剂、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物。但需求助于精神专科医生。

心理治疗:主要用以改变不适当的认知或思考、行为习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问题较为轻微,可从电话咨询或心理辅导机构得到帮助。

阳光及运动:多接受阳光与运动对于抑郁病人十分有利;多活动身体,可使心情得到放松,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

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保持身心愉快,不要陷入自设想像的心理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