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柏的理论
萨柏是美国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
1、成长阶段。从0~14岁。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
2、探索阶段。由15~24岁。择业、初就业。可分为3个时期。
(1)试验期(15~17岁):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
(2)过渡期(18~21岁):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
(3)尝试期(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建立阶段。从25~44岁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经过两个时期。
(1)尝试期(25~30岁):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
(2)稳定期(31~44岁):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
4、维持阶段。在45~64岁这一长时间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5、衰退阶段。人达到65岁以上,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推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
施恩的理论
施恩是美国的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3)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首先,进入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与上一正在进入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1)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2)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进入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3)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1)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2)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3)承担较大责任,确实自己的地位;(4)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35~45岁者。主要任务为:(1)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2)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3)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职业后期。从40岁以后直到退休,可说是处于职业后期阶段,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1)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2)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3)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衰退和离职阶段。一般在40岁之后到退休期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间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1)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2)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帕金森的理论
这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金森提出。1909年,帕金森在其《选择一个职业》著述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1)应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2)应清楚的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帕金森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职业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
职业–人匹配,分为两种类型:(1)因素匹配,例如所需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者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2)特性匹配,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霍兰德的理论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
霍兰的职业选择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和与职业互相结合,便是达到适应状态,结果,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以很好发挥。
类型
劳动者
职业
实际型
1.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强的工作
2.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
3.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主要指各类工程技术工作、农业工作。通常需要一定体力,需要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主要职业有: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工人,矿工、木工、电工、鞋匠等;司机;测绘员、描图员;农民、牧民、渔民等。
学生型(调研型)
1.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
2.喜欢独立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3.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
主要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主要职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专家;化学、冶金、电子、无线电、电视、飞机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飞机驾驶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
艺术型
1.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2.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和个性
3.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只要指各类艺术创作工作。主要职业: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演员、艺术家编导、教师;文学、艺术方面的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作者;绘画、书法、摄影家;艺术、家具、珠宝、房屋装饰等行业的设计师等。
社会型
1.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2.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
3.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只要指各种直接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等。主要职业: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
事业型(企业型)
1.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具有领导才能
2.喜欢竞争,敢猫风险
3.喜欢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
只要指那些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主要职业:经理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行业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等。
常规型
1.喜欢按计划办事,喜欢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位
2.不喜欢冒险和竞争
3.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
主要指各类与文件档案、图书管理员、统计报表之类相关的各类科室工作。主要职业:会计、出纳、统计人员;打字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和文书;图书管理员;旅游、外贸职员,保管员,邮递员,审计人员,人事职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