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同事的质疑,让你胃部隐隐发紧;
深夜刷手机时,莫名的焦虑如潮水般涌来…
面对这些情绪波动,我们习惯性地启动”灭火模式”:
– 冲进健身房疯狂撸铁(运动疗法)
– 下单购物车里的奢侈品(善待自己)
– 默念”这一切都会过去”(改变认知)
– 报名志愿者活动转移注意(帮助他人)
这些方法就像给发烧的人敷冰袋——暂时降温,却治标不治本。《本心疗法》揭开了更深层的真相:情绪本身不是问题,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才是关键。
2、购物成瘾者:用多巴胺轰炸掩盖真实需求,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3、认知修正狂:强行给情绪贴”错误标签”,导致自我否定
4、助人逃避者:通过帮助他人获得价值感,却忽视自身需求
5、信仰寄托者:将情绪交给神秘力量,失去自我掌控力
这些方法都在做同一件事:转移/压抑/修饰情绪,而非真正解决情绪。
→ 累积到阈值就会爆发心理危机 ;
1、本心疗法的核心公式:
觉察情绪信号 → 解码真实需求 → 自主选择回应 (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条件反射式应对”)
2、三步解锁情绪自由
第一步:给情绪”卸妆”(觉察)
— 当焦虑/愤怒来袭时,尝试说:”我注意到此刻有情绪在流动”
— 想象自己是气象观测员,记录情绪的温度、颜色、形状
第二步:破译情绪密码(解码)
— 愤怒可能是”边界被侵犯”的警报
— 焦虑可能是”失控感”的具象化
– -抑郁可能是”心理能量过低”的信号
— 案例:一位CEO发现,他的”职场暴躁”实际是”害怕失去掌控”的变形
第三步:自主回应(选择)
— 建立”情绪–需求–行动”连接链
— 比如:
情绪:会议中的烦躁 →
需求:需要被尊重 →
行动:温和表达观点边界
— 关键区别:从”被动反应”升级为”主动响应”
3、建主权:把情绪处理权从”下意识”夺回”意识层”
4、防未病:在情绪萌芽期化解,避免累积成心理疾病
你可以马上开始的练习
“情绪翻译”小游戏:
1、当情绪出现,先写下表面的情绪词(如:生气)
2、问自己三次”这背后是什么”
例:生气 → 不被尊重 → 需要建立边界 → 采取沟通行动
3、重构事件:”这次情绪教会我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