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这东西本质上是吃饱了撑的。偏偏女人尤其看重,我还真没见过不在乎情趣的女人。这导致多数男人对它苦大仇深。
女人的所谓情趣,比较典型的无非这几样:有事没事送她支玫瑰、三不五时烛光晚餐、情人节或生日或其它可纪念的日子必定要有很惊喜很浪漫的安排。要求低点的,对前两样并不强求;但情人节之类的日子是坚决不放过的。男人稍有疏忽,即视为不把她放在心上、不爱她了、变心了……并因此或大吵大闹或默默流泪。一边猜测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一边哀怨自己的不幸。更有甚者,当场就判了他死刑。
玫瑰、烛光、情人节真的那么重要、不可或缺吗。
看看现在流行的这些花样到底是如何流行起来,并有越来越壮大趋势的。是谁在引导着?
当然是商家。只能是商家。
洋节刚进来时,只有情人节略为人知,远没如今这么邪乎。商家的利用下,它慢慢生温,地位被越抬越高,直至成为情人间最大的节日。随之而来的利润让笑不合嘴的商家一步步推出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并进而开始打造“国内品牌”。所谓“中国情人节”也就是七夕,即为一例。据说更有甚者还想把清明改造成复活节。
炒作这些节日的目的自不必说它。其手法是相当简单的。无非将某种情感放大放大再放大后塞进这个日子,令它尤其特别。仿佛不重视就是对那种情感的不尊重。全面推出宣扬后,就等着收银子吧。从这角度看,其实是商家对民众的愚弄。
而民众偏不愿分辨。尤其是年青女孩,争先恐后去巩固它,生怕落了伍。
看到那些没得到玫瑰、巧克力的女孩跟情人不欢而散,我忍不住要叹息:这些孩子太好糊弄了。
如果你对情人节有正确的认识,两厢情愿下浪漫一把、互表爱意是挺美好的事。但你执著于这个日子,认为它果真有不一般的意义;并定要男人有相应行动的话,就掉进商家陷阱了。而且可能引起不快。男人未必和你一样认为它有那么大意义。也许他根本就没有这些所谓节日的概念。他看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
果真两情相悦,何用刻意的日子表达。流于形式的“节日”,反显得粗浅了。
玫瑰也是一样。
送花给女人跟用花来形容女人一样的历史悠久。玫瑰早已是爱情的代名词。
给爱人送玫瑰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就算如此吧,不去讨论玫瑰是否果真就能代表爱情了。
女人收到情人一支玫瑰,她会开心——这是情人的爱。收到的是一大束呢?当然远比一支开心了。这正是让我迷惑的地方,玫瑰的数量跟爱的深浅有必然关系吗?
一个男人只要能随时掏出几百块,那他走进花店时,一支和十支只是数量关系而已。
玫瑰能代表爱情的话,是不该有数量上的差别的。但是花店小姐告诉你,送9支是代表什么什么,99支代表什么,最离谱的是所谓代表“一生一世的爱”——1314支!你送一支给女友,跟送一百支效果肯定不一样。仿佛大家觉得,量大则爱深。那有人同时收到一支跟一百支,是否就能证明送得多的人更爱她?
收到一支女孩的玫瑰,我会感觉不错;一下收到上百支的话,第一反应是她脑子有没问题,跟着会考虑怎样把这些花转手给卖了;决没有它们比一支的情义重百倍的认知。女性显然不同,数量给她们的震撼是立杆见影的。
我们的生活早被围困了,跟着折腾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女人试着让自己“老土”点吧。倒杯茶,揉个肩,都是情意;何必情人节,何必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