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本心
——–本心疗法学习与感悟
最近我在读张功和老师的《本心疗法》,这本书是吴姐推荐给我的。近期联系时我才知道她换了工作,转到了慧苑心理咨询工作室,这让我既惊讶又有些好奇。
![]()
她告诉我,想做更垂直深耕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横向拓展,而是专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深入研究。她还提到,这一领域的创始人张功和老师原本是省级优秀物理教师,却调整了人生计划,跨界来到广州创立了慧苑心理咨询中心。从理科属性的物理领域,跳到偏感性的心理学,这样大的跨度让我十分好奇背后的原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张老师还将阳明心学融入本心疗法,这让我迫切想一探究竟。
![]()
当然,我也抱着明确的期待,希望通过这本书有所收获,既能帮助自己,也能惠及孩子和学生,若是真能起到作用,便是一件助人达己的美事。上周我参加了一天的公益学习,王姐说,公益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它能将有着不同需求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互助平台:有人想帮助他人,有人看到了行业商机,也有人希望自身获得帮助。但仅有连接远远不够,“公益+专业”才能真正帮到更多人。专业是价值的核心,没有专业,一切都无从谈起。就像物理学,牛顿的三大定律之所以是专业的体现,是因为它看透了宏观世界的规律;而随着认知发展,微观领域又诞生了量子力学,这说明专业永远在与时俱进,其本质是对底层逻辑和规律的持续探寻。

接触下来,张老师给我的感觉是经验深厚且正心正念。从他信手拈来的案例中,能清晰感受到他的专业性,也知道他确实帮助过很多人。他分享的出发点并非单纯售卖课程,而是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这符合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等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便成了自然的追求,也能看出他的公心。此外,他的思维逻辑十分理性,正如他所说,自己是“心比较自由”的人。在与来访者交流时,他并不费力,核心方法是“彼之道还施彼身”:借助来访者自身的思考功能解决其问题,咨询师仅起到引导作用,不灌输额外观点。这很像师生关系,老师只需适当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答案,这种从内生长的认知,远比外部给予更有力量。他还提到“教学相长”,咨询师与来访者、医生与患者、老师与学生等所有互动关系中,双方都能从交流中反思成长,这一点让我十分认同。

张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跳出了心理学常见的感性认知框架,用物理学的科学视角研究心理问题。用理性探索充满感性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本是看似的“短板”,却被他转化成了独特的“长板”,这种逆向思维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课程也有可以优化的地方。课程分为 A、B、C、D 四个层次,A 班是基础班,讲解核心概念;B班面向咨询场景,C 班侧重治疗,D 班则针对精神类问题。张老师授课时会结合案例,偶尔妙语频出,让人豁然开朗,但课程中涉及的概念较多且抽象,前期听下来难免觉得有些单一枯燥。由于第二天要陪伴家人——对我而言,家人相处的时光同样至关重要——我没能参加后续课程,听说第二天会有现场案例展示,我特别好奇他是如何通过谈话启发来访者:怎样引导他们理性思考,触及内心深处的想法,探寻情绪背后的根源,从情绪入口深入潜意识,将不自由的非理性想法转化为可自由选择的认知,最终解决问题。

上完一天课,我的求知欲被彻底激发了。人有三种本能欲望:食、性、求知欲。食让人维持机体存活,性让种族繁衍,而求知欲则让人不断成长、发展,是人类最原始也最重要的动力。我本身就偏向思维型,对未知充满好奇,课后满脑子都是“为什么”,这种想要探寻答案的冲动,正是求知欲的本能体现。

回到家后,我便开始阅读《本心疗法》。这本书的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很符合理科的思维方式,读起来并不费力。书中不仅阐述了本心疗法的核心观点、病理观和治疗方式,还对比了它与当下其他心理学流派的异同。虽然有些内容需要反复研读,但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频繁批注、与书中观点互动,足见这本书的思想深度——它不像那些枯燥无价值的读物,而是能引发读者思考、与读者观点碰撞交融的好书,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
书中有几个观点让我十分认同。其一,情绪是潜意识外漏的信号,而非单纯的症状。喜怒哀乐是人的本能反应,部分源于集体潜意识,部分则来自个人成长中的不良经历——为了自我保护,这些经历带来的痛苦会被隔离到心理深层,但并未消失,就像“心理病毒”,在特定刺激下可能会干扰甚至影响生活,积累过多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张老师举了李小龙的例子:他因害怕蟑螂而感到羞耻,通过把蟑螂串起来挂在脖子上的行为压抑情绪,张老师推测,他的猝死可能与心理层面的问题相关;而陈晓旭、张国荣等明星的困境,归根结底也是内心的执念、不自由的想法所致。
![]()
我的理解是,症状就像“立竿见影”中的“影”,影子的存在证明了“竿(” 问题本质)的存在。如果只盯着影子想消除它,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拔掉“竿”,影子才会自然消失。因此,症状并非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有价值的求救信号,我们应以它为契机,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直到触及问题根源,让不自由的想法变得可自由选择,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其二,情绪是“主观产生、客观存在、想法参与”的结果。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它源于人的主观思维;但情绪一旦产生,就无法否认或控制,具有客观性;而同样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情绪体验,核心在于想法的差异——这与 ABC 理论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比如考试失利,有人会感到痛苦丢脸,有人却视之为成长机会,关键就在于各自的认知和想法。

探索还在继续,带着理性的质疑与辩证思维,或将揭开更大的世界。(本文来源25-11-1{本心疗法心理咨询师培训A班学员陈老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