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揭秘你的情绪变化

当别人提出不同于己的观点,不反驳赢了他内心就不舒服;

当家人要出外,自己就整天提心吊胆唠叨不停;

当看到别人晒幸福,就忍不住想质疑或揶揄他两句;

当无人陪伴或相对不语,就感觉空落落的难忍想逃;

当看到成功人士,自己就变得畏畏缩缩却步不前;

……

不知你有没有类似于上述所列的那么一两个戒也戒不掉的反应“小癖好”?显然,这样的行为反应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但它们总仿佛会自动地出现——每当遇到类似的某些情境就心不由衷身不由己地作出同类的过激反应,到底是为什么?又能怎么办呢?

如果你想觉察和改变这些反应,不妨进行这样的尝试:每当自己出现过激反应(如,总不自觉地过度对抗或畏缩担忧等等)的时候,不妨好好感受一下自己当时当下的身体感受:身体的某部分是否有绷紧,内心是否充斥着紧张?你是否能觉察和捕捉到呢?

如果能感觉到,恭喜你,你是敏锐和具有弹性且勇于面对的。这时问问自己:自己在紧张些什么了?紧张的同时带有情绪吗?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恐惧、害怕、愤怒、哀伤、失落、沮丧……?这些情绪的背后还有些什么,自己有在怕些什么吗?怕自己不被接纳、怕被否定、怕失败、还是怕被剥夺生存机会……?可能,即使只是在激烈抗诉的背后,你也会慢慢发现实在有着太多的害怕躲在那愤怒的对抗行为面纱之下。

这时,我们可以理性地思考:如果“不被接纳、被否定,或失败、不能生存”了,又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已经成年的你可能慢慢回复理性,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大不了就放下,再大不了一死,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此一来,或许真的如佛家所言,一旦彻底摆脱贪嗔痴等烦恼枷锁即可立地成佛了。不错,我们这样就可以解除日常的痛苦,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只不过如果你还有更高一层的追求,期望自我能继续成长的话,做到这里,是不是就已真的彻底解决问题?心灵就已回复自由了呢?恐怕未必。

如果你是一个觉察力强的人,可能你很快就会失望地发现,即使自己已经如此的理性了,可一旦遇到同类情境自己的惯性反应又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东西导致我们的躯体不能在接触到引发刺激情境时继续维持不紧张的自然舒坦状态?为什么不能不经思考就放下过度防卫,而总还是在接触的第一霎那像刺猬般竖起自己小小尖刺?到底,那些害怕的源泉来自于哪里?我们自己能不能解决?或者心理咨询有没有办法处理?这,恐怕就要追溯到我们的生理——神经系统了,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神经系统作出不由自主的过激反应?引发过激反应的刺激源还那么的个性化、因人而异呢?

在人类的大脑中,杏仁核负责识别调控情绪,且与学习记忆相关,它会对特定的感觉事物(比如和身体威胁相联结的声音或图象)形成一个情绪性的记忆——类似创伤、焦虑和抑郁的体验往往已经改变了杏仁核的反应。所以,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有些情境是无害的,却因为由此而暗示出自己过往的一些看不见的经验而使人霎那间回到过去的“丧失、失败和创伤”体验中了。这样,这些看似无害的情境就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我们的过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