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金融圈高薪高压 银行聘咨询师对员工心理援助

“薪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省市多家银行都聘请心理咨询机构对员工心理援助

四月以来,天空中飘荡着阴郁的因子。

不管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一种共性,穿着职业套装,包里放着电脑,出没于高耸的写字楼之间。

噩耗在这个光鲜的行业里撕出一条条斑痕。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的新人因为脑膜炎去世;申银万国的员工跳楼,外界对死因揣测不已;伦敦金融城女高管突然上吊。

“金融行业的高收入带来的是高压力,”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泽中告诉理财周报记者,“金融、IT行业的整体压力在所有行业中能够排到前三。”

业绩!业绩!业绩!

赵立臣登上28楼,窗户外面的人、车都变得模糊。他纵身跃下。

已经逝去的他肯定没有想到揣测纷至沓来。有人惋惜,有人惊诧。一篇模拟他生前心理历程的文章在网上迅速流传,真假难辨。

赵立臣的悲剧被指与股指期货爆仓有关,巨亏的压力导致他走上了绝路。

“自杀这种极端的做法由突发事件导致的可能性非常小,通常由多种原因造成。”马泽中告诉记者:“内在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自杀之前通常伴随着明显的阴郁症状,可能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都会有活着没意义、工作没意义的消极情绪。”

小路(化名)就职于上海一家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前她在另一家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工作。如果就薪资相比,“外资企业的基本工资更高,但是本土企业的提成比较多。”

小路的工作主要是去拟投资公司调研,写报告,“经常出差。”

工作强度并不是一直都很强,“视项目而言,如果有项目需要更新,加班到十一二点很正常。”但是如果刚好项目做完,“就会比较清闲。”她笑着说上个星期一周就几乎没有事情做,每天五点准时下班。

他们的工资中并不包含加班费,“没有加班费,标准就是事情一定要做完。”她之前在本土创投工作的时候,每个月月薪在7000左右。项目结束之后,参与的工作人员能够分到一定提成:“这个数字就非常可观。”

私募创投机构将募集得来的基金的“1%”作为管理费,“比如说募资5亿,管理费就有500万,”她继续说,“这500万就是公司平常的运营费用。”投资完成以后,所得利润的“80%归投资者,公司拿20%”。项目人员的提成就来自于这20%。

小路所在的公司与兴业基金在同一栋大厦内,上班、吃饭的时候经常碰到。兴业基金因为遭遇双汇“瘦肉精事件”被大规模赎回,“他们公司的整个氛围都变了。”

“压力有,但是我觉得这完全视个人情况而言。”小路说到赵立臣的个例的时候感叹说:“这个比较极端了,我觉得一般来说都还是可以自我调节的。”

三周辞职,“薪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

四五年来,马泽中所在的心理咨询中心对银行系统一直在做持续的跟踪观察,“我们给他们做减压讲座,”他说,“现在从省到市很多银行机构都聘请心理咨询机构对员工进行心理援助。”

根据马泽中的观察:“银行系统从一线到中层,压力普遍较高。”

李琳(化名)曾经在西安一家外资银行工作,但是三个星期以后她就递交了辞呈:“几乎每天加班”而且“薪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

刘女士是北京某国有银行的部门主管,在银行系统工作已经约20年。她每天早上7点上班,大部分情况下晚上8点回到家。家里如果没做饭,就吃个面包。“工作一般在单位完成,不会带回家里做。”

马 泽中分析说,金融系统从业人员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客观环境和主观自我认识。“从客观方面来说,高强度的工作,严苛的考核标准(比如项目要求、进度等) 是压力的一个来源。另一方面,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同事关系、与上级的关系也是一个压力来源。”他解释说:“有些人的人际关系并不顺畅,过于关注自我, 找不到倾诉对象。”

“在主观方面,家庭情感是影响个人情绪的重要原因。他们大多数人因为工作繁忙而直接影响到家庭关系,与配偶、孩子关系疏远。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金融行业虽然普遍压力较大,但是“自杀通常由内在原因、外部条件两方面刺激才会产生的过激行为”。通常受负面情绪困扰的人表现出“情绪易怒、失眠、失落感、孤独感、强迫性、疑虑性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几个小时不停修改一份文件,过分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