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谁在决定生死——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案

四个孩子的生命,未曾绚烂地开放就凋零了,曾经坚强地自生着,然后坚定地自灭…….

活不过15岁的誓言成真,是因为期待的始终没有出现,还是见证了痛苦的完备?还是仅仅为了说话算数?

社会的反应一致认为:孩子缺乏父母关爱。是的,可怜的哥哥本该承欢膝下,嬉戏玩耍,任性成长,却要承担起父母的角色,扶养三个年幼的妹妹,操持繁重家务,他会怎么想?是因为没有父母的关爱?如果他们要获得爱,那么反推回去就是,父亲不该出门打工,父母不该离婚,父亲不该有暴力行为,母亲不该让父亲生气,父亲应该有个好脾气,父亲应该是个好父亲,妈妈应该是个好妈妈,如果孩子推想至此,是不是该绝望得痛哭流涕?要知道所有的该与不该注定要发生,试想,谁能让父亲成为一个好脾气的人?谁又能让妈妈不要去惹父亲?谁能让父母不要生这么多妹妹?谁又能让父亲不要出去打工挣钱?如果没有谁,那么缺爱是不是注定要发生的?如果注定要发生,那么是否意味着死亡也是必然的?

当不能或者不曾得到关爱已成残酷事实,人们该解决的是如何认识事实面对事实,如果把事实当成原因不仅误导公众,还会囚禁人的心灵。要知道,生命没有这么脆弱,因为没有爱,没有回应,它也能够坚强。

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湖南的公益捐助短片,里面的孩子同样让人心痛。其中一个山里的8岁女孩,父母双亡,留下80多岁的老奶奶,住在四处漏风的破房子里。奶奶驼背,腿脚不便,她放学回家就得照顾奶奶,做各种家务活,并在奶奶的指导下学会种菜。靠着奶奶的一点保障金,爷孙俩艰辛地熬着,一年到头吃不上两三次肉。一个镜头,她炒好一锅白菜,爷孙俩欢欢喜喜吃着,你夹给我,我夹给你……。生活如此艰辛,但回答记者提问时,小女孩的描述是稚气的客观表达,没有觉得不应该,没有觉得苦,反觉得记者的提问好有趣好奇怪,在她的眼里,一切的发生是理所当然的承受。只有问到父母时,她的眼睛才闪烁着泪光。

我在想,如果女孩子思念父母的爱,对比眼下的苦,她是否也要逃避生存的艰难,带着奶奶一起去天国里找爸爸妈妈?

        为什么同样不幸的命运,哥哥选择了自觉的结束,而小姑娘是不自觉的坚强? 到底是谁在决定孩子的生死?

当我们象动物一样降生到这个世界,一切的发生是动物的生存本能,所以我们会任性地哭闹,会抢食,会破坏,而这只会被大人们当成可爱和淘气,如果被加以斥责,我们可能习得的也是动物一样的条件反射式的趋利避害。可是,当我们开始懂得语言,语言背后的意义便象魔咒一样摄住了我们,动物性开始退化,人性的思维与记忆功能开始发挥作用(贾村史记),于是有了心的纠结与缠绕。

在不幸的哥哥这里,他习得了什么样的语言?获得了什么样的语言背后的意义?当父亲的拳头落在他弱小的身躯,扭曲的面孔对他吼叫,如果他只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惹怒了父亲,父亲在宣泄他的情绪,表达他对自己做法的不满,那么当父亲按他要求把钱寄回,他是否能看到体会到父亲的不易与对自己的爱呢?如果他用习得的另一种语言解释:父亲不喜欢自己,不爱自己,自己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可是你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要生我?那么他是否会生出自卑、愤怒、怨恨的痛苦情绪?并且在这种情绪里百转千回,绕成死茧?

哥哥已经和妹妹们去了天堂,他究竟习得了什么样的语言魔咒,我们无从知道,但可以确信他有习得,因为他做出的选择是自觉的,是意识层面的,这不会是一个没有受到语言影响的生命的自然选择。而一些事实也表明了哥哥缠绕与纠结的心,比如他会照顾妹妹们,有钱会给妹妹们买零食吃,他的遗书也表明他懂得感恩,这些我们文化谓之为爱,可是如果他把爱当成必然的应该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意味着中了语言的魔咒,那么别人的关心与好意更是负担,因为别人的好意能改变父亲的不好吗?不能,而对比幸福家庭,他恐怕如堕地狱。想要的看不到一点影子,不想要的却如影相随,痛苦的情绪一天天积累,最后变成了一个死亡的梦想!

而对于前面的小姑娘, 对于命运,她没有更多的解释,一切是发生了,发生了那么就承受,所以她还可以透过气来呼吸生命的新鲜空气,可以享受到生命纯粹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甘甜有味,窄床薄被也可温柔包裹甜美梦乡。

可见决定死亡的,如果不是自然的不可抗力,比如生老病死,外来的天灾人祸,那么便是语言魔咒制造的痛苦情绪积累到极限而又无法突破的选择。那么语言魔咒是如何制造的?又该如何不产生?该怎样破除已有的语言魔咒的法力?

社会规则(包括所有语言与文字的东西),是人类存在以来对于各种现象的思维总结,是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繁衍发展的基础。而对于任何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开始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规则也是他得以在大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基础。但社会规则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传递,这非常重要。因为对于孩子,他只有感性的大脑神经系统,理性的大脑神经思维系统尚在荫芽状态之中,需要借助越来越丰富的语言,借助好奇心的探索的推动来获得充分发育而日臻成熟,目前的他不会思考不会判断,他只能结合身体的体验获得语言带给他的画面感,只能记住好坏对错的简单绝对之区别(《仇恨的本质》),所以他们的小脑瓜只能被大人的世界所影响所决定。但大人的世界一定是光明自由、快乐自信的吗?如果不是,就会给孩子制造语言的魔咒,那么又该如何杜绝大人世界给到孩子的魔咒?

这将是国家才可以启动的项目,即对学前与学龄儿童、初高中生开展生命的认识与理解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由的质疑精神,感同身受的慈悲情怀,此意义在于一是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语言背景(或称一种简单的意识),用以理解别人的行为,理解社会现象,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二是培育呵护好孩子理性的大脑神经思维系统,使其得以充分发育获得完善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三是为现有的重物质型社会转变为重精神追求社会打下社会基础,从而减少乃至杜绝未来的人伦悲剧。

对于已成的语言魔咒,这会是家庭和个人要努力的方向,而心理咨询为这样的努力提供了平台。

附孩子遗言:“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官方网站:http://www.huiyn.com
微博:http://t.qq.com/zhanggonghe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