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评:凤凰网之“清华女硕士患抑郁症跳楼自杀 其父状告女婿索赔69万”

        浏览凤凰网报道“清华女硕士患抑郁症跳楼自杀 其父状告女婿索赔69万”有感而发,文章如下:

唐静,重度抑郁症者自杀,为什么呢?有一点是明确的:她想结束的是心理的痛苦,而不是想结束身体的存在,不是想结束生命!清华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让唐静有了充足的智慧,光亮的社会位置及收入,但是,得到智慧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智慧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了光亮地震撼地自杀?显然不是的。唐静拥有超出常人的才智和学识,可以轻松获得社会优势资源的青睐,有足够的能力在残酷的职业竞争中把自己打造成万人仰慕的高富美,但让人惊讶的是,顺理成章的一切没有发生,这个身份看起来反成了压在她心头的一座大山!这是为什么呢?

在唐静的遗书中,她写到:“我对自己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很绝望。我将无法面对将来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我实在无法容忍自己这样下去,一步步地越来越脆弱,无法承担责任和一丁点的压力。我这样下去,只会增加别人的烦恼和负担。”
从唐静的遗书中可以看得出,压力源头是:她要求工作与生活的事必须要处理得当。这样,在她的主观世界中的“个人能力不足”的想法与“事件必须处理得当”的想法就形成了鲜明的冲突,而在现实世界中,最终以“事件处理不得当”收场,主观世界里鲜明的冲突在现实世界得到了鲜明的验证,这是对心目中期待的自己严重的否定,她自然而然地就体验到了这种理想与现实完全相背而带来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来源于她自创的理想及对现实的主观自我评判。换句话她从所受的文化教育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压力。

然而,为什么压力会让唐静如此难受呢?要是事件确实完成得不好,就那让它不好,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那么事情也就不会往悲剧方向发展了。唐静说到压力来自于工作与生活,也说到这样下去,只会增加别人的烦恼和负担。看得出来,她的压力不仅与自我评价有关,也与他人评价有关,她的自我评价受制于他人评价。
再看看下面这段话,就能看到这种制约,更好理解他人的评价,对唐静的抑郁症形成,有着多么大的作用了:据赖军讲述,2012年7月底的一天,“当时,我爸爸问唐静工作怎样,唐静说工作不顺心,压力大,有时候睡不着。我的意见是咱不想干就走人。我也一直在努力,委托朋友帮唐静换工作”。赖军说,可岳父这时却要求女儿,“你把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干成了,你的能力才会有提升”。
从唐静爸爸的要求里可想象出,她在成长的过程,要不断按照爸爸的关于能力的标准去做事情:比别人强。同时这种标准也直接转化为她自己的标准,但是,这样的标准,为什么一定要做到,她也不清楚,做到会怎样?不做到,又会怎样?

那么怎么样才可以让这类抑郁症者去调整自己的评价呢?为什么陷入了痛苦情绪的深渊仍死抓不放?评价是一种有标准的衡量,是认知,属于本心疗法里所说的想法,本心疗法理论认为,人的所有想法和行为都是用来释放情绪、满足欲望的。而情绪实际是心理出问题的一种信号,关键是把欲望澄清,让评价失去来源,做到真正了解自我,那么,当他人的评价失去了作用的时候,还会有自杀的行为吗?

文章最后提到马教授的建议:“当前社会每个人都有压力,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但来自社会的压力很难改变,关键就是看自己怎么调整。”
我觉得,马教授说的有一些道理,但并不清晰,来自社会的压力的源头因素,作为受压力方,我们一般是控制不了,难以改变。但是,这些压力源头对我们而言,就一定会成为压力吗?同样的情景,为什么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敏感而痛苦呢?一般而言,没有情绪的太多干扰,或者走对了思维方向,那么自行调整是可行的,而抑郁症者:因为思维方向走错了,导致了严重的情绪积压,靠自己是很难调整的,吃药是治标不治本,是木有用的;纯粹改变认知是换汤不换药,更是木木有用的。怎么办呢? 如果按马教授所说的,一则方向错了,二则把问题抛回给抑郁症者自己调整,也是不负责的。那么,要怎么做呢?把形成压力的思维过程,重新恢复理性,做到压力源头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也不影响心的平静,而所谓的抑郁,就成了无源之水,翻不起大浪了。 

广州市慧苑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预约电话:020-62728787      13711628805
官方网站:http://www.huiyn.com
微博:http://t.qq.com/zhanggonghe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