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精神病会“传染”吗?

某工厂的王工程师今年37岁,工作能干,并有几项发明。但他个性内向、固执、多疑、不好交际。在一次职称评定中没能评上高级职称,而与领导发生冲突。从而渐渐地怀疑别人整他,认为有人用微电子波害他,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经常感到头昏、头痛,工作能力逐渐下降,十分苦恼,整天闭门不出,请假不上班,拒绝与单位领导和同事见面,认为是他们在迫害他。同时买来铜网,认为是他们在迫害他。同时买来铜网,自制成帽子戴在头上才感到舒服。就诊时体格检查无异常,医生诊断为偏执型分裂症。

其妻杨某,35岁,教师。个性内向,温柔,善良,为人老实,胆怯,夫妻感情融洽,她一向信任尊重丈夫,对丈夫依赖性较强。她也认为是单位的不公正,其丈夫才未能评上高级工程师,所以心情受到压抑。否认丈夫有精神病,并且愿让其丈夫领取病假工资在家里休息以免遭迫害,当其夫购买铜网做帽子来防微电子波侵害时,听信他的“科学解释”后,给予大力支持。不久她也感到头昏,头痛,也认为受到微电子波侵害,从此不上班,终日和丈夫一起呆在家里,同时将垫有铜网的帽子带在头上,并感到头昏,头痛有所减轻。就诊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上述夫妇先后均有精神病,颇似妻子被丈夫的病传染的。其实,精神病并不是传染病,她患的是感应性精神病。

1890年著名精神科专家法里哀与拉塞克关于感应性精神病,强调有以下五种特点:

1.在一般条件下,一个精神健全的第二者不大可能从精神病人“传染”到病态妄想(被感应者往往有一定的人格或心理弱点或缺陷,尤以女性或儿童为多见)。

2.产生妄想感应现象必须具备一些特定条件:感应者的才智与权感性,必须高于被感应者,感应者与被感应者必须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相处感情浓厚,具备类似的生活内容,兴趣,期望和畏惧;妄想情节必须有较强的逼真性,在现实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推理合乎逻辑。正是这种逼真性与逻辑性菜油可能使第二者发生感应现象。被感应者女性较多,绝大多数与感应者有血缘关系,如母女,父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等。夫妻虽非血亲,但感情甚至超过血亲,故也属常见。

3.被感应者的妄想强烈程度一般比感应者轻,在较轻的病例中,被感应者仅由于亲密情感的沟通而发生共鸣,不一定达到病理性妄想的地步。

4.治疗原则是被感应者与感应者隔离,被感应者有二人或更多人时,也宜彼此隔离。隔离后,被感应者丧失了妄想的继续支持与影响,大多能自行缓解。

5.少数病例的被感应人数可在三人以上。    本病的首要治疗原则是隔离感应和被感应者,并对被感应者出现的精神症状施以相应的心理治疗,如果妄想不能迅速缓解,则可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治疗,感应者的治疗按原发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