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森田疗法真实案例分析

姓名: 心怡 性别: 女 年龄: 18教育程度: 高三 社会经济地位: 不详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紧张、忧郁
表现出的问题:     心怡是高3 学生,今年毕业,被保送上了大学,别的同学都很羡慕她,说她不要太开心噢,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等待通知的不安。爸爸、妈妈也觉得她可以轻松轻松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怡就是轻松不下来,更开心不起来。每天都觉得头胀胀的,老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而且特别害怕看到一些特别的字眼或图片……”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来访者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班级工作也做得很出色,高三毕业保送大学,父母要求严格,老师也因她的学习好而喜欢她。但最近她却老是出现一些害怕的感觉。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促使因素:好友的处境及去世   先前因素:父母、老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使来访者具有强迫性性格倾向   附加因素:高二时患心肌炎住院    社会文化因素:成人自身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一年前患心肌炎,已治愈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心怡所患的是典型的“焦虑性神经症”,但在她身上表现得比较复杂,一是不详恐怖,比如怕一些不详的字词、声音、画面;二是强迫性穷思竭虑,比如不断地思考生命是什么,人是什么,我为什么是人等。这两种表现作为症状大都发生在青少年之中,但这仅仅是表面症结,真正的症结还在于心怡的情感冲突。她背负着这么重的一个情结走了那么多路,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完善,顺利完成学业,不动声色地成长,“一切都能负担得起,而不是像个玻璃杯,一摔就碎。”这个充满爱心的女孩子异常理智地处理着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际遇,而当她再也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时,强迫症状就产生了。过分和过久的压抑,使心怡把学业和情感的暂时重负当作了长在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忘记了它们原本是可以清理或放下的。太苛求生命的完美,反而剥夺了它自由成长的机会。心怡对于死亡的恐惧与健君的去世并没有直接联系,精神的过于紧张才是根源问题。试想,一个高中女学生,面对生命边缘的爱的表白,她该如何对待呢?肯定不能跟老师或家长讲,因为那是他们的大忌;又不能说给同学听,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她的爱心行动里,那样会让更多的人误解她当初的动机,何况她现在还资助着其他几个人。    治疗目标:帮助来访者认识并接纳自己,矫正不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使人生有统合地发展。    治疗步骤:先用系统脱敏疗法解除来访者对死亡的恐惧,再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合理的思维,再用集体疗法及森田疗法使来访者接纳自己及他人,改善其人际关系,并用催眠疗法巩固。    治疗手段:行为疗法(系统脱敏)、认知疗法、集体疗法、森田疗法、催眠疗法    治疗过程:    心怡第一次来时说:“我到咨询室门口来过好多次了!不过一次也没敢进来。”心怡有些紧张地说。我微笑着点点头,用眼神鼓励她往下说。    “今天我来之前下了很大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走进咨询室,把我的事情讲给您听,请您帮助我,……我觉得自己变得太多了。”    “我是高3的学生,今年毕业,被保送上了大学,别的同学都很羡慕我,说我不要太开心噢,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等待通知的不安。爸爸、妈妈也觉得我也可以轻松轻松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反而就是轻松不下来,更开心不起来。每天都觉得头胀胀的,老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而且特别害怕看到一些特别的字眼或图片……”    “什么样的字眼、图片呢?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吗?”我轻声地询问。    心怡有些犹豫地望着我,我点点头,她终于小声地说:“比方说‘死’啊什么的”    我鼓励地点点头。    “这种害怕已经有半年了,每次我都尽力避开这些文字啊、图片啊、镜头啊。又不敢跟父母亲讲,怕他们不理解,骂我,后来跟一个好友讲了,好友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勇敢点。’可我还是害怕,而且每次都觉得人很难受,好像血液一下子全往头上涌似的,胃也难受极了。除了这个以外,我每天还老是睡不好觉,躺在床上就会胡思乱想,有时候想:‘心怡是谁?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照着镜子的时候,常常想:‘是的,我占据了这个肉体’。跟别人说话,我也会怀疑说话的是不是我……以前的我不是这样的,以前的我开朗、乐观,而现在的我情绪都总是很差,提不起精神,觉得生活很无聊,常常有无名的压抑和痛苦,甚至有时会突然想到自杀……我现在很怕一个人呆着,怕自己会控制不住做出什么……”讲到这里,心怡的眼睛里泪光闪闪的,她用微微颤抖的声音问我:“老师,您说我是不是疯了?”    我笑了笑,伸手抽了一张纸巾递给她,稍等了片刻说道:“你看,今天你能自己鼓起勇气到林老师这里来做咨询,又能很流利地讲述自己的情况,说明你是一个聪明、理智的女孩,怎么会是‘疯’了呢?老师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你是一个很正常的人。”    “可是,……”心怡半信半疑地望着我。    “可是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正常的现象,对不对?”我接着说。    心怡用期盼的目光等待着,我接下去解释:“就像一个正常人也会感冒、发烧一样,正常人的心理有时候也会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病菌’入侵而生病,显得不正常起来,这些‘病菌’可以是生活里突然发生的事,也可能是我们心中早就携带但是没有‘发作’过的一些细枝末节,或是我们性格组成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你马上就是大学生了,下面这个问题你一定回答得出来——人在什么状态下最容易感染病毒而生病呢?”    心怡认真地想了想说:“应该是体质比较弱、抵抗力差的时候吧?”    “那什么又会导致抵抗力差呢?”我接着问。    “嗯……营养不良、遗传,还有疲劳过度……”    “对呀,我们的心理也是一样,当它所受的呵护不够、承受的过多、太累太虚弱的时候,这些里里外外的‘病菌’中的某一个就会像定时炸弹那样‘爆炸’,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好像突然间做什么都不对劲了。”    “对,林老师,我就是这种感觉!”心怡使劲地点点头。    “嗯,所以,从今以后,林老师和你的任务就是‘排弹’,找出那些使你那么难受的事情来,一件一件地消灭它,或者给他们换上安全环境,然后在你的心里重新‘洒水’、‘种花’,让它再变得阳光明媚,好吗?”    心怡被我说得破涕为笑了。从她的眼神里看得出来,她已经对我产生了完全的信任,而先前的那个关于“疯”的念头,已经被这份信任彻底消灭了。(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开始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此外,咨询重心的建立一定要抓住根本问题。心怡所患的是典型的‘焦虑性神经症’,但在她身上表现得比较复杂,一是不祥恐怖,比如怕一些不祥的字词、声音、画面;一是强迫性的穷思竭虑,比如说不断地考虑生命是什么,人是什么,我为什么是人等等。这两种表现作为症状大都发生在青少年之中。不过,他们不是该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正是由于长期积压的焦虑无法排遣,她才用了‘怕’和‘想’这两个办法来舒缓自己的情绪。如果咨询师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症状上,往往会使咨询陷入困境。)    “你现在的状况,是因为情绪过于压抑、精神过于紧张而造成的,青少年中出现你这种症状的人很多,林老师就接待过不少。告诉我,你是不是一直都对自己要求很严,不允许自己犯一点点小错或表现出软弱?”    “对的,我就是这样的。”心怡不停地点头,又告诉我:“从小我一直希望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一些,我尽量把每分钟都过得很好、很充实!”    “那你一直都做到了吗?”    “几乎是的,我的成绩一直很好,班级工作也很出色。不过,”心怡的脸色黯了一下,“高2那年我生了心肌炎,住了很长时间医院。那段时间我过得很不好。”    我点点头,没有接着这个问题问下去,转而问了问她幼儿、童年、少年期的一些情况,又做了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    总分:127    总均分:1.44444    阳性项目数:48    阳性症状均分:48    躯体化:1.083333    强迫症状:2.4    人际关系敏感:.1111111    抑郁:1.769231    焦虑:3    敌对:.6666667    恐怖:1.714286    偏执:.6666667    精神病性:.8    判断主要是看各因子均分(分值0-4分),超过2分表示有中等程度症状;3分以上,表示有相当严重的倾向;2分以下不考虑。    心怡的焦虑分明显偏高,强迫分次之。    我对心怡简单解释了量表得分,然后说:“你刚才讲的林老师都记在心里了,而且我想接下去你要讲的将是非常重要的,那段日子对你的触动一定不少。今天我们先到这里,你回去好好休息休息,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把那段时间里你想过些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都写下来,下次带来我们一起分析,好吗?”    “写下来吗?”心怡低着头想了想,说:“林老师,我想下次带些东西来给你看,好吗?”    “好呀。”我答应道。“一定是女孩子的日记本什么的。”我想。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猜对了,但我绝没有想到的是,那本日记给我带来了无比强烈的震撼,我只觉得再高明的小说家也编不出那样纯情的故事来。     是早恋,还是绝恋?    心怡第二天就带着她的日记本来到了咨询室。    “这是我从高2生病开始写的日记。那时我第一次发觉自己也和平常人一样脆弱,本来以为什么都能够被自己安排得很好,可是大病一来,我就像只玻璃杯,碎破了。我不能去学校,我也不能多看书,觉得生命都白白浪费掉了,很苦恼。我的这些感觉都写在这本日记里了,里面还有一些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些跟我现在的问题有没有关系,我想跟您从头说说……”心怡边说边打开了日记本精致的小锁,翻到第一页,递给了我。    日记本的扉页上,贴着一个男孩子的照片。男孩穿着一件白色运动衣,高大英俊,脸上挂着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才有的稚气纯真的笑。    “这是健君,一个患白血病的高中生。我认识他是从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开始的。报道里说他是市重点中学的一名高材生。高3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吧,检查出患了白血病,家里父母双双下岗,经济非常困难,而健君手术需要几十万。那时候我也正在生病,看了报道,就决定去医院看看健君,再送100元钱给他。健君不是我资助的第一个病儿,我从高1起就开始给一些报纸上报道过的生活困难或身患疾病的同学寄钱、写信或是送书了,用的都是自己的压岁钱或稿费。健君是其中最可怜的一个,因为我去看了他几次才知道,他的家庭太缺乏爱,父母根本就不像报道里说的那样关心他,他们甚至会在健君的病床前大吵大闹。到了最后健君病危,需要抢救时,两个人竟然都不肯签字,说‘谁签字谁付钱’!我因为正好在休养阶段,时间很空,又离健君的医院很近,所以常去看他。刚开始的时候,健君总是像个小孩一样一见我就顽皮地笑,后来我们谈得多了,有一次他当着我的面哭了起来,他说他不怕病魔,可他怕父母吵架。我渐渐知道他的心里很苦,从小父母老是为了钱和房子的事生气,一生气就拿他当出气筒,妈妈还动不动就带着他离家出走。为了让父母高兴,少生气,也为了麻痹自己,他从初3开始就没命地读书,成了学校的尖子。这些事情就是他写在日记本上的。为了互相鼓励,我们交换了日记本。为了让健君开心,我总是讲些笑话给他听,又一起唱歌。健君开玩笑说,等他病好了,要画一本关于我和他的幽默漫画集,我的化名叫‘心怡’,他叫‘健君’。有一次我去看他,看到病房里都是来捐款的人,还有电视台的记者,就悄悄地走了,没想到他躲开记者,从10楼追我到1楼,人累得浑身都湿透了。他说我的出现让他第一次觉得有人真正地关心他,第一次觉得天下除了像他妈妈一样追逐金钱、利益的女性之外,还有善良的好女孩。那天下午我去看他,他一个人在吊盐水,时间很长了,他想上厕所,我只好帮他把盐水瓶拿过去。走进洗手间,他突然回转身来,满脸的泪水,我吓坏了,连声问他怎么了,他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过了好久才用颤抖的声音说,他愿为我死——他还,健君他还在我的额头上飞快地吻了一下——这是我一生最大的秘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当初真的只想多给健君一点快乐和关心,因为他不像别的病孩有家人贴心的关爱。健君写给我的日记上说,他经历了那么多,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说他懂得什么叫爱,他喜欢善良、纯朴、一心想着为别人付出的人,他说他也要为这样的人付出。他说要为我活下去,要在24岁的时候有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固定的收入,有存款,要让我父母放心我和他在一起——健君一直很顽强地抵抗疾病,可是两次骨髓移植手术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耽误了。最后,台湾那位捐献骨髓的人可以进行移植了,健君却又患了感冒,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好。那天凌晨6点,我接他父亲的电话,赶到医院的时候,健君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的眼睛一直看着我,一直看着我,我知道他还有话要对我说……”    心怡讲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了。我捧着这本那么特殊的日记,就好像捧着两颗水晶心,久久不能作声。要不是职业要求需要冷静,我的眼泪也早已下来了。(心怡的症结就在这里,她背负着这么重的一个情结走了那么多路,她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完善,顺利完成学业,不动声色地成长,“一切都能负担得起,而不是像个玻璃杯,一摔就碎。”这个充满爱心的女孩子异常理智地处理着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际遇,而当她再也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时,强迫症状就产生了。过分和过久的压抑,使心怡把学业和情感的暂时重负当作了长在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忘记了它们原本是可以清理或放下的。太苛求生命的完美,反而剥夺了它自由成长的机会。心怡对于死亡的恐惧与健君的去世并没有直接联系,精神的过于紧张才是根源问题。试想,一个高中女学生,面对生命边缘的爱的表白,她该如何对待呢?肯定不能跟老师或家长讲,因为那是他们的大忌;又不能说给同学听,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她的爱心行动里,那样会让更多的人误解她当初的动机,何况她现在还资助着其他几个人。)与健君短短数月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无数的疑问:一个一米八几的同龄人美好的生命就在她眼前枯萎了下去,而他的亲人怎么还有心为住房、钱款产生纠纷?报纸的报道怎么会抹杀掉一些真情,又把一些没有的事讲得很动听?尽管她和其他好心人尽了那么多力,却还是没能留住健君的生命,那么这些资助活动还有没有意义?她究竟能为这些病人们做些什么?……所有的问题纠结在心怡心里,直到今天,才有了可以宣泄一气的机会。    我把日记本留下了下来,仔细地看了很多遍,排除故事虚构的可能性,同时更仔细地分析健君和心怡的这段交往带给心怡的心灵撞击。健君的一篇日记里写道:“我一生虽然成绩骄人,但活得很孤独、寂寞,爸爸、妈妈因为有了我才结婚的,两人感情不合,一直吵闹,要不是我每次又跪又求,他们早就离婚了。我懂得我的未来只有*我自己来创造,我也想给这个家带来一些快乐,所以我发愤读书,像个机器人一样。上高3了,又得了这个病,我原来的目标是重点大学,现在我觉得风险太大,万一我再累倒下去,就没办法报答你了,你也会很伤心的。……不过我一定努力,我暗暗告诉自己,健君,你要争气,要让全世界都为我们高兴!……    望着照片上那张纯真而且是近乎透明的笑脸,我无法想象当他离开的时候,这个外表柔弱的小女孩心怡是用了多大的力量来承受的!(家长和老师们常常“谈恋色变”,害怕“早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也许这种恐慌比早到的情感本身更有害,因为产生感情是正常的,但要让正常的东西躲躲藏藏,问题就要来了。心怡心里的负罪感和对于纯真情谊的追思一直在斗争。而其这种斗争早就可以结束了,因为即使这份感情来得太早了点,它也是坦荡得足以能够为人称颂。我决定把这一点放在每一次的治疗之后与心怡一起体会、分析。而治疗的着手点,就从她目前的恐怖症状开始。)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部分    心怡第三次来到咨询室。我和她一起建立了一个焦虑等级量表,把她对于死亡的恐惧分为10级,从弱到强依次是:植物死亡——昆虫死亡——大型动物死亡——写到死亡——读到死亡——随意联想——看到图片——看到镜头——听到过程——亲临现场。然后我教会了她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法,让她从脚到头全部放松。    心怡学得很快,第一遍做完,她的双眼微闭,头*在沙发上,脸上浮出一种很祥和的微笑。“很舒服,林老师”。她轻声说。    “好的,现在我们开始脱敏疗法。林老师会根据你的等级量表,从最终的那一项开始请你想象或接触,你听到或想到时,有不舒服的地方,就马上告诉我,好吗?”    “好的。”心怡非常配合。    我拿出一朵事先准备好的已经枯萎的玫瑰花,轻轻放在心怡手上,然后让她慢慢睁开眼睛,告诉我看到了什么。心怡好奇地说:“是花呀?”我说:“是呀,一朵已经凋谢的花。凋谢是植物的一种死亡,你怕吗?”    心怡摇摇头:“我觉得很放松,能够面对这种凋谢。”    “好的,我们继续往下。”我说着,又拿出一枚蝴蝶标本,放到心怡眼前。心怡说:“以前看到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头晕,但今天没有,好像还可以仔细看看。大概因为做了放松操,加上环境也很舒服的原因吧,我不紧张。”    “对,这就是生理作用于心理的表现。情绪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肌肉群的变化,反过来肌肉群的有意识变化对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套放松操你回家后要每天做两次,让自己的肌体先学会放松。”我趁热打铁,给心怡增加心理常识,以争取她更积极的配合。    接下来的放松进行得比较缓慢,每一个层次都有两到三次的反复。我让心怡把她所能想到的关于死亡的词都写下来,写到哪里不舒服了,就停下来,对感到紧张的部位进行放松,然后再写,直到她觉得已经“无所谓”为止。接着是朗读罗赛宁的诗“当我死了……”;然后是看有关死亡的图片,看齐豫MTV《飞鸟和鱼》里的死亡场景。我一边帮她做脱敏,一边跟她讨论,为什么导演要用这些场景,表现的是什么;“死亡”这个主题又是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得到美的升华的。    3次的系统脱敏,加上心怡在家里的配合作业,最后,心怡开始愉快地跟我说起《阿甘正传》中阿甘母亲临终时告诉阿甘的一句话来:“死亡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惊叹于这个女孩子的领悟力,但同时也有些担心,因为接下来的治疗没有这么多的表面现象作为对手,反而更难于进行。心怡会不会在第二个治疗阶段里丧失信心,或是“谎报军情”呢?    生命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心怡的焦虑属于特质型的,也就是说她的性格本来就容易焦虑,对自我过于苛求、追求完美,都会造成她的过度紧张。这一点我已经跟心怡讨论过很多次了,她接受,但对于治疗似乎于事无补。“我还是对自己要求很多,因为我爱自己,害怕浪费生命。”心怡说,“但我还是明白一点了,那就是真正的对世界宽容就是不能要求别人都像自己一样活着,每个人有不同的生命目标。健君的父母也一样。报社记者也有他们的种种用意。我开始对各种生活里会出现的千差万别的情况有心理承受力了,我不再会像以前那么想不通了。”    这当然是她人格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认知疗法的一点成功。可是对于她的始终无法宽容自己却还得调整一下治疗方法。    我安排心怡参加了“学生心理沙龙”,并让她担任理事。心怡很开心,也很投入,把每次的活动都策划得有声有色。生活充实起来,加上有同龄人的交流,她的强迫性穷思竭虑开始好转了,我又鼓励她把自己思索的一些问题讲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慢慢地,她不再有很多无意义的思考了,但兴奋点却转移到每次沙龙活动的好坏上来。“每次我都会在脑子里预演或回放一下活动的全过程,搞得头胀胀的。”心怡说。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这个兴奋点的转移使我和心怡又回到了现实世界里来解决问题,而不再围着那些因生活空白而产生的“哲学思考”兜圈子。我希望它们“自然”消失。(集体疗法对于青少年强迫症的治疗有非常好的辅导作用,在团体活动中还可以运用对话、角色扮演等活泼的游戏方式,使来访者的注意力从自己的症状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比其他方式的干预都更为自然,也更适用于青少年,因为他们跟成年来访者比,生活结构简单,社会负担轻,较容易重建自己的生活支点。)    我开始跟心怡讲“森田疗法”,讲什么叫“顺其自然”,但并不要求她照做,只是让她参悟其中的道理。(在咨询的时候,适当地向有一定知识层次的来访者介绍一些心理知识,往往能够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建议她多到大自然里走走,体会什么叫“自然”。心怡接受我的建议,争得父母同意后,到乡下亲戚家住了一个星期,回来之后一脸喜悦地跟我说:“林老师,真的,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又都是生机勃勃的!它们似乎都很享受生命本来的样子的!”    我也为她的心得而喜悦,同时询问了她最近的睡眠状况。她说她最大的收获就是现在可以“非常快乐地和自己呆在一起而不慌张了”,她开始明白“就像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影子一样,她也和别的人一样有缺点,有脆弱的时候,也有活得像小草一样平凡但自然的时候。”关于健君,她也逐渐能把他当作自己记忆里的一部分来容纳,而不再是想藏没处藏,想忘忘不掉了,因为就像我说的,“你的悲伤、纪念,都是正常的。生命就像足球,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健君就是这门艺术中的一部分,也只能是一部分。抹杀掉,是不可能的;扩展成全部,则会遮盖掉生命的其他精彩之处。”心怡说她现在觉得好像终于可以喘口气,像以前一样坦荡地做人了。健君给了她最真挚的情谊,她完全可以坦坦荡荡地珍惜。至于那是不是爱情,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最后给心怡安排了两次催眠,希望借此可以更好地巩固已经取得的效果,同时增加她自我心理调节的信心,根除她对咨询的依赖。催眠比想象的进行得顺利,心怡每次都有无比愉悦的体验。结束之后,她告诉我:“现在就想跳起来,因为整个人都好舒服!”    心怡的治疗与咨询就这样结束了。我不敢担保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不会出现类似的心理状况。因为在我看来,人格的成长必定要经历一些反复的。而且我学做咨询以来,对于心怡用的技术方法最多,我不知道这样的“多管齐下”会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根据来访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法,比死守一种技术要好得多。也许,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表现之一吧。    有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生活中像心怡这样性格的女孩不少,在她这个年纪碰到类似问题的也不会少,她们对自己要求很高,学习工作都很出色,这一点往往会使家长和老师忽略她们成功背后的心理问题,过多的赞誉也许会把她们到了嘴边的话又堵回去。这样,跟一般的孩子比,不良情绪反而更加不易宣泄。所以,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她们的时候,最好能够更感性化一些,“将心比心”,减缓她们的心理负担。    年轻的心应该能够如花开放——只要及时卸下沉重的“情”。但愿所有和心怡一样的女孩子都能像心怡一样,学会对自己像对别人一样宽容;学会找一个健康的方式来“收藏”自己暂时没精力去考虑的事情——这个收藏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老师或者亲人;学会面对生命之中的柔弱,必要的时候,享受它,犹如享受“山风拂过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