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最自由的“地球时代”要来了,先来体验认知自由

要开始上班了,漫长假期过去了,估计大家都精神饱满的准备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围绕自己的人生核心继续工作了。

却听说,地球都可以“离岗”去流浪了,元芳你怎么看?

《流浪地球》原创情节

有一天我们突然被告知东半球也能看到木星了,于是人们纷纷从地下城中来到地面。当我走出城市的密封门来到地面时,发现开了15年的地球发动机已经全部关闭了,我再次看到了星空,这表明同木星最后的交会正在进行。人们都在紧张地盯着西方的地平线……这宇宙巨怪在整个地平线上升起时产生的那种恐惧和压抑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地球正在冲出木星的引力魔掌。这时警报尖叫起来,木星产生的引力潮汐正在向内陆推进,后来得知,这次大潮百多米高的巨浪再次横扫了整个大陆。在跑进地下城的密封门时,我最后看了一眼仍占据半个天空的木星,发现木星的云海中有一道明显的划痕,后来知道,那是地球引力作用在木星表面的痕迹,我们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这时,木星巨大的引力正在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离开木星时,地球已达到了逃逸速度,它不再需要返回潜藏着死亡的太阳,向广漠的外太空飞去,漫长的流浪时代开始了。

——电影选取原著的自然段落

电影里却是……

电影结构中,穿插着吴京这个从儿子4岁开始就上天成为只是一颗抬头才能看见的星星,直到片中在要扭转“地木冲撞”中,坚持儿子的救援方法而牺牲。父子情改变了地球的轨迹,也改变了地球的命运,以致延续了更多后续子孙的希望。

但回到原著的自然段,大刘没把这个“木地冲撞”看得很重,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插曲。只是郭帆等人选中了这个上下文,揉入了中国的父子情,国际空间站和地球的距离和联系,真正拿出流浪地球轨迹中的一根线的一个摇摆的轨迹来记录,想象和拍摄成文。

那看起来,电影版的流浪地球有点”挂羊头买狗肉“,都还没走出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了,还不算真正的流浪吧?

但即使是这样,光这个”让地球去流浪“的点子,听说很多老外惊掉了下巴——为什么不坐飞船,而是让地球出轨?

这明显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这个三岁小孩就接受的观念,已然是一个人类共同信念,而这么底层的信念的突破,将造就的是一个极大的,极吓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空间。

联想到自己的心理咨询和精神世界的工作模式,微笑已渐渐浮现于嘴角。

原著中的流浪文明

整个《流浪地球》原文也就3万字不到,一般人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就可以在想象中延展出后来的2500年的地球还有多少磨难和未知的恐惧在继续。

而大刘,耗尽其能,也只是能把5个阶段中的几个节点大事形成文字,让我们看到还是以前阶段为重心的叙事,大刘也有自己的难,也只能单独表述了“我”的一家的繁衍——爷爷被雨灼伤感染而死,妈妈赶不上电梯被熔岩吞没,爸爸在流星扎堆的档口遇难,老婆参加叛乱,剩下自己跟着联合政府军,一起受到了最不公正的结局。

然而,我们根据这些描写,能联想到那个时代里面数亿个家庭变迁,也是数十亿个人的生命之花凋零离散。

大刘所写的轨迹更接近我们日常遇到的“现实”,却不能在有限时间的舞台和影院中可以那么意气高昂的呈现给普罗大众,而只适合愿意依靠文字幻想的“书虫”。

大刘很看得开,早就说了,信任拍摄方的改编,清楚文字展现和拍摄的多维呈现的难度以及不同需求的存在。

真实的认知文明

所以,我看完电影后第一动作去找到了原著并狠狠的补课,在电影的形象补给下,加深整个故事的背景知识的吸收,在那个未知的2500年又好好的走了一个来回。

自然也很容易理解有些水军敌军,韩国军那么多人在爆裂好评下,依然能配出什么“恶心,垃圾,要先治好雾霾再拯救地球”之类的评价。

因为,这和大刘原著中的文明观,居然是如出一辙的。

电影里面有了一个好的结局,虽然空间站“领航者号”的分崩离析和吴京牺牲在太阳系之内,这意味着后面其实还需要千千万万个“牺牲先锋”去点燃畏惧!关键是有希望。人们好像因为”不放弃“而得到了一个小胜利,又佐证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的珍贵的精神品质,需要得到延续的价值。

原著的结局,残酷得多得多,五千名坚持流浪地球以保家园的科学家,联合政府人,被全体急冻于海面上,死的如此悲壮。反而“坚信”流浪计划是阴谋的叛军们,刚刚欢呼着处死了所谓的”阴谋家“,马上就迎来了太阳的最终毁灭;自己刚刚谋杀了的“阴谋家”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后事绝对是一片混乱,因能操控地球动向的人已大批凋零。

这是一个很冷,很黑的幽默,拍不出来的,也许拍出来,也只能沦入很多文艺片一样被骂“高冷”而难得倒票房的认同。

所以电影版和文字版的《流浪地球》的区别是:

一个用于消费,用于饱餐视觉盛宴,用于自嗨;

一个用于幻想,用于思考,用于唤醒心灵的体验,包括没有限制的自由畅想和积极心理准备。

自由体验新开始

我们经常讲的精神自由,心灵自由,其实又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幻想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在选择面前,不管是关于爱情伴侣的选择,还是纠结于”看电影“还是”看原著“这种休闲选择,脑海中都能立见分晓的找到这种“间隙中的”精准决策和行动方针,反应灵敏,就是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带来的现实价值。

这是一种未来的理想选择决策,不含评判规则的包袱的选择!

原著中大刘是做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推演的,未来将越来越自由:

所以原著中的主人公的爸爸肯定是上不了屏幕:因为在有妻儿家庭的某个生活片段里,突然爱上了“小星”老师,张嘴就说决定过去与其生活一段时间,妻子欣然答应。两个月后,这个出轨的爸爸又回到自己家庭,来去那样的轻松平常。

原著中的加代子和那个”我“也是上不了屏幕的,因为他们脑海中的思想和情感,离离合合,不加约束的状态,更加不符合我们这个有“钱”的消费时代,而是更适合那个全人类“流浪”的时代。

原著中有这样的解释: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如果电影里面也遵循这样的推演的结果的话,估计是没法看的了,否则,各个掏了腰包来消费的大众和从众的“随从”们,是实实在在的要找打的。故而大家只能通过原著的描述,各自去幻想一下,这些关节,除了幻想,估计别无他法。

相对于想象是来去自由的,拍摄工作和观赏理解认同,确是在打实实在在的经济账,政治道德关,舆论消费牌的。这些没到位,电影制作也只是一帘幽梦。

而如果没有电影的具体挑选改造,这个原著《流浪地球》的知名度又成将上百千倍的被错过!

没有足够的背景烘托和文化养育,一万个观众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精神生活是如此的私人得无法替代。以致每个人都“挺”愿意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却不得不伸出手去和剩下的9千9百9十9个“别人”去谈理解。

于是,偌大的一本原著体,终于被提炼出的几个自然段,重新改写再搬上银幕!我不挑剔,觉得真的很好! 是一味好珍贵好难得的“引子”!

认知自由是轨道内的预备役

科幻某程度是对于未来世界的一定程度的预言,而有意义的预言不是为了要能“预言得到证实”这样的赞誉,而是为了改变这个预言的发生结果,提前做好避免最坏的结果的模型设计和演练。

我们能不珍视大脑中的文化吸纳和运化吗? 欢迎学习怎么通过改变认知,高效思考的路径,提升情商,适应未知和社会的能力。

好吧,回到开工这个主题了,我们也还在家里,还在工作岗位上,还不需要因为生存而去流浪。

但是,没有危机的未来是枯燥的,准备应付危机潜伏再日常中才会又新鲜感和艺术美感,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大脑先去流浪一番,离开轨道,离开束缚,闯出去体验一把自由的新鲜感?

本心疗法的“硬核”就是制造认知自由,欢迎有兴趣的您来加深对我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