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人人都爱心理测验

带着点忐忑,带着点期待,开始认真地做一道道简单的问答,那个过程与其说是测验,还不如说是一次快乐的游戏,不管平常多么理智的人都不太拒绝这种与自己游戏的机会。

魔鬼词典:最不让人害怕的测验是什么?答:心理测验。我认识的一个男人,每次谈恋爱的开端就是拿来有趣的趣味心理测验给女孩做,效果好到屡试不爽,不管多刁钻难搞的女孩总会乐于一试,从此两人关系开启新纪元。想想看,多无聊的杂志,你是不是翻到趣味心理测验总会停一下,每天发来的手机报新闻可以不看,趣味心理测验一定要做一下……即便有些趣味心理测验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不靠谱,但还是要忍不住测一下,测完再抨击它不靠谱。

心理测验究竟测出了什么,让我们乐在其中?

因为自己不了解自己——测出另一双眼睛看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就接受着别人对我们的判断和界定,这些判断有时候和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吻合,有时却会有很大的偏差。我们虽然守着我们的心,但未必真的了解,想着是这样,做的往往又是另一套。“我是怎么样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种困惑之下,我们宁可相信另一双眼睛看到的自己,而趣味心理测验就像第三只眼一样印证或者反驳着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其实做趣味心理测验的过程有时就是梳理自己的内心的过程,测出的结果满意,哪怕是和真实的境况有着明显偏差,我们也宁可相信是自己的判断有问题。

因自己为现实中不太满足——测出另一个自己哄

还有一些时候,我们并非不了解自己,而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够满意或者存在恐慌,不相信自己所了解的自己。比如你一直都是做绿叶的普通女人,忽然遇到一个趣味心理测验,答案显示你在骨子里是一个非常吸引男人的万人迷,你忽然觉得怪不得“某某看你的眼神有点不对”,心下大喜,觉得自己和这个测验真是相逢恨晚。这种从趣味心理测验得到的心理安慰比自己或者任何人的劝说都管用,因为这是测验测出来的啊!于是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好奇,并在这种惊喜中愈发喜欢从趣味心理测验中挖掘自己。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趣味心理测验挺准的?因为你愿意相信的、愿意记住的都是符合事实的那部分。

我们做趣味心理测验,无非抱着两种心理:第一,希望说的和你的情况吻合;第二,希望测出一个好的结果。一般的趣味心理测验都不会测出可怕的预言,无非似是而非的一些点评,也就是中性信息,但因为符合了我们愿意接受的事实的那部分,我们也就更容易记住。

做心理测验,有时是与测验编制者斗智斗勇

心理医生所使用的一些专业的心理测验就像内科医生使用的CT一样,只是心理测验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是用一些需要反馈的问题对你的心理进行一次扫描。这实际上也是编制者和被测者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编制者尽量把测试背后的原理隐藏起来,尽量避免暴露真实,如果被测者猜出了背后的原理,那么可能会根据个人需要来给出回答,这些回答很可能偏离现实。所以你如果发现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编制者想测什么的趣味心理测验,它的准确程度就值得怀疑了,因为在测试过程中你斗不过自己的本能,选择的答案就会由“你是怎样”而变成“你想怎样”。当然还有一些过于玄妙的心理测验,你怎么都想不到测验题和结果之间有什么关联,那可信度也不是很高。

因为生活有太多局限——测出另一种可能给自己

在理智下,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自己,但总觉得还有一种可能让我们可以不做这样的自己,所以明明结婚生子了,还要测一下“你将来会嫁给什么样的人?”明明做一份工作老老实实做了10年,还是要测一下“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一定成功?”当测出的结果是你很有嫁有钱人的特质,或者你的个性最适合的就是做艺术家,那些明明知道实现不了的愿望,经过趣味心理测验的肯定,竟好像都成了近在眼前的现实,而在这里得到的满足可以分担我们无可名状的压力,平衡我们对现实的不满。

心理测验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对待心理测验的态度基本可以总结为:对待趣味的别太上心,对待专业的别想当然。如果你拿着一个逗乐的趣味心理测验测出的结果去评定自己的性格,选择自己的另一半,那你也真是太认真了。但如果你拿着专业的智商测定、人格测试、抑郁症的测试来自己为自己看“病”,那你也是太小看心理测验了,有些专业心理测验凝聚了很多精神学家的智慧,还要经过很多次修正、无数人验证才成为临床上心理判断的标准,其施测方法和解读方式都需要有心理测验资格的专业人士来做,即便同为专业人士,有时都会因为不同的经验和水平做出不同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