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千万别忽略了心理养生

当前人们关注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健康、养生和长寿。热潮之下,虽然我们一心向着健康迈进,但也不免会走入歧途。在漫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宣传下,传统中医药调理知识的影响下,在“生命在于运动”等观念的引导下,我们是一步一步走向健康,还是迷失在“误区”里了呢?

养生误区:

盲目依赖保健产品

隐含“老要补钙、小要补脑、男要补肾、女要补血、胖要减肥”的广告语,不知成就了多少保健公司的业绩。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很多人对保健品都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由于某些公司的夸大宣传,很多消费者把保健品当饭吃,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这些想法非常荒唐。任何正规医院的医生或者营养专家都会告诉你,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饮食。

任何营养品都不可能代替日常的食物为我们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您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吃得适量,吃得均衡,就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反过来分析,如果过量使用保健品,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例如,长期酗酒,可能对肝脏已造成影响,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保健品。又如补肾,这里且不讨论“肾虚”、“肾亏”的定义科不科学,暂只说肾虚、性欲低下等这些症状的产生原因来说,就一定是器官性病变吗、营养的缺失吗?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导致性欲减退、腰疼、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原因很可能是心理因素(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导致,或心理因素占更大的比重,而这些病因不是吃药可以解决的。

迷信执着传统食疗

中国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外国人说: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如果有一种方法只要通过饮食调理,就能保养身体,祛除疾病,想必人人都想尝试。其实,这个方法早就有了,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食疗养生法。在现代的城市里,由于网络咨询传播快捷,无论是药店门诊的店员,还是超市“五谷养生”销售员,甚至是您的好友邻居都能给你提出一套套的食疗建议。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禁忌:

“寒性的、凉性的不要吃”;

“反时令蔬菜、水果不能吃”;

“只能补,不能泻”等等,诸如此类。

然而这些所谓的传统食疗能对病症起多大作用呢?笔者一位女性朋友就把传统食疗当成治病良方一样的供奉起来,家里无论是喝水时间、吃水果的款式、饭菜的搭配样样都讲究到极致。她对冰淇淋、冰冻饮料一概拒而不喝,为了提高睡眠质量,还坚持临睡前用热水洗脚等等。这样谨慎的调养之下,怀过两胎,都流产了。平时气色也不是很好,风吹草动去医院,有一次陪她去看病,给她治病的中医师都称赞她“久病成医”。

承认她非常懂得食疗调养,我就很奇怪了,既然懂得食疗,坚持了数年,也不见一丝起效,反而加重,这究竟是养生了?还是养病呢?

最可怕的慢慢演化成,开口闭口什么不能碰,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担心“感染风寒”,稍稍出点汗就是“体质虚弱”、“元气不足”,动不动就真病倒了。当然这是个极端案例,我们不存在对中医和传统食疗的失望,只是觉得,有没有比食物对健康更为重要的因素存在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

不科学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怎么运动能够延年益寿,什么人在怎样的状态下适合做哪种运动,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见仁见智了。

我们单位有个老同志,她年轻时是个半职业运动员,身体素质倍棒,小如兵乓球,大如足球、篮球、排球无所不通。最近几年老朱开始显得很不如意,因为她发现现在跟不上年轻人脚步了,更着急了。为了能证明自己宝刀未老,反而更加积极的加强运动量。结果打羽毛球就把脚崴伤了,走路一瘸一拐的。究其原因,亦是不尊重科学运动规律,比如运动前先做20分钟左右有氧运动热身,运动时间不宜超过90分钟,羽毛球一些常见运动伤害预防及保护等常识。

有一种观念是“生命在于静养”。于是很多宅男宅女就有理有据的安坐家中,打起游戏机和日韩剧,过得也是一个颓。当然,笔者认为动不能够过度,静也不能够无度。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应该合理安排适量紧张的运动和足够的“放松”休息,张弛有道!

心理养生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养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新玩意儿,新词汇。但实际上心理养生已经在中国流行了好几千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是我国古代对心理养生最好的诠释,并认为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就指出情绪变化对健康的不利作用,认为“情欲蒙昧嗔怒俱反常,以往优劣秉性大变样,此人只道速去见阎王”。

对于心理因素致病的研究,国内外科学家已经总结出规律:心理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失眠、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严重精神心理疾患,而且在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高血压、脑卒以及一些严重的皮肤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

据国际心脏学家研究表明,紧张、忧郁、压抑、烦恼,是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脑血管意外(中风),很多病例是在情绪激动时发生的。紧张、焦急、生气,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血中胆固醇增多,动脉硬化加重,发病率提高。临床观察表明,癌症患者大多孤僻、悲观、急躁、压抑。情绪受打击,心境恶劣会刺激大脑产生一种生物化学作用,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连锁反应,减弱对癌的自卫免疫能力。

2、心理养生的窘境

心理养生从古就有,但是名气与流传性远远不如其生理养生,更比不上医师及药品,为什么呢?我给大家说个故事,打个比方就比较好明白了。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你才是名医呢?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心理养生有如扁家大哥,生理养生有如二哥,医生药品则如三哥扁鹊。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这个道理似乎浅显,但是有大智慧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3、心理养生真正地位——养生之本

《淮南子》:“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古人常云:养生贵乎养神。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既需要物质生活中的饮食的滋养,又少不了精神生活中情绪的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调养——养心比养生(生理)更为重要。

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体生理功能,从而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诱使疾病的发生。

4、心理如何养生?——走出误区

既然心理养生如此重要,那怎样才算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呢?如何才能做到呢?目前“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有些认为: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佛道养生系)有些则强调:要树立有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有“正能量”,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人。

(积极心理学)笔者大概总结了一下,可以描述为良好的个人品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完善的个性、平稳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情绪等等。提要求、说境界都容易,但是不同的故事中,实践的方法往往难的无法操作。

比如说,怎么理解“良好的个人品质”?拿忠诚来说,一个人应该对国家、朋友、亲人忠诚。但是当前侵略中国并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日本士兵,他们确实也是在履行对于本国的忠诚。战败之后,日本也开始反思,尤其是很多当年参战的日本老兵也在忏悔当年的所谓的“忠诚”,一个良好的品质是怎么变得不这么良好,甚至卑劣的呢?在不同人的眼里,良好的品质可能也不一样。

再如:什么是积极乐观的情绪呢?是不是积极乐观,开朗就是一定健康?“哥哥”张国荣是个德艺双馨的全能艺人,在娱乐圈拼搏多年,家财丰厚,朋友众多。2003年4月1号,患抑郁症的张国荣从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一跃而下,抢救无效而亡,享年46岁。张国荣在西方愚人节这天和世人开了一个玩笑,令无数影迷、歌迷惋惜和心痛。平日亲友对他的评价是个容易开心、容易感恩的人,张国荣常跟姐姐说:“为什么我会这样?我什么都有,有钱有朋友,还拥有怎么多爱我的人。”屏幕上,舞台中,谁能看到张国荣的抑郁?谁会怀疑他的积极乐观?一天23小时的“积极乐观”,但却在剩下的一个小时里面的情绪泛滥之下做出非理性选择的人还少吗?

本心疗法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因此人要首先做到内心和谐,才能遵纪守法、道德高尚。这个次序犹如金字塔的层次结构一样,越底层的心理健康,其实是最最重要的人生基石。

也就是说,道德心是建立在人的真实自我与内心和谐基础之上的,否则道德心就会成为阻挡人格发展的牢笼,或者成为膨胀自我与打击别人的伪道德。本心疗法认为:人的欲望、想法、情绪没有好坏,不能说开朗乐观就是“好”的,内向悲观就是“坏”的。

因为想法、情绪都不能控制,它们来源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及人生经历;而人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为。这样就把不道德的想法与行为分开,让人在行为与环境接轨的同时,尽量保持心灵的自由。这些理念,为那些与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拼命抗争、不得解脱的神经症患者找到了根本出路。综上,本心疗法很好地解释了日本二战士兵的“忠诚”、容易快乐的张国荣抑郁的问题。

原文:吴文题

吴敏姗编辑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