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网瘾”不是病戒除靠爱心

“一个17岁的高二男孩,父母为了迫在眉睫的高考,用经济封锁的办法不让他多上网玩游戏,结果孩子和父母打架打得天昏地暗,还以永远不学习胁迫父母离婚。最终父母妥协,暂时离婚以缓和孩子的情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的例子。”

日前,享誉全国的团中央首个“网络文明爱心大使”、帮助了300名孩子成功戒除“网瘾”的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专程来到广州,在主题为“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演讲中告诫广大家长,上网成瘾虽然已经成为当今孩子成长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但“网瘾”不是病,家长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上网,而是应该通过富有爱心、耐心和诚心的理性心灵沟通,带动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主动地走出网络的阴影。厌学标志上网成瘾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全国1200名中小学生中实施的调查显示,97%的受调查青少年经常上网。其中32.7%的青少年网民觉得“几天不上网就很想去”,上网成瘾已经成了威胁中国孩子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现在很多家长哭着喊着来堵我的门,让我救救他们的孩子。”谈到“网瘾”的现状,陶宏开非常揪心。他说,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经将孩子上网成瘾的程度分成了10个级别:一是偶尔上网,对正常生活与学习基本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二是上网时间稍长,但基本上自己可以控制;三是自己有些控制不住,但在家长的提醒下可以控制,对学习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四是开始对家长的限制反感,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五是有时瞒着家长上网,并用说谎掩饰,开始厌学;六是产生对网络的依恋,一天不上网就不舒服;七是与父母有公开的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上网成了生活主要目的;八是对父母强烈厌恶,经常逃学,连续上网,通宵不归,并有其他很不理智的行为,如家庭暴力、毁坏东西等;九是不顾一切也要上网,若父母干涉,非骂即打,不但毫无亲情,甚至伤害亲人、逼父母分居或离婚;十是为上网不惜走上犯罪道路。

“其中五级以上就可以说是上网成瘾了,八级以上就是程度严重的‘网瘾’。”陶教授说,其中是否厌学是上网成瘾的一个明显标志,上网成瘾的孩子就很容易厌学。而上网成瘾的全过程和抽烟一样,是由轻到重的,开始的时候家长往往不注意,一旦问题严重就束手无策了。  揪出诱发“网瘾”的三大元凶  陶宏开经过和一些教育专家探讨后发现,主要是三种因素诱发了中国孩子的“网瘾”。首先,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孩子成为“网瘾”患者。许多家长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其次是许多学习较差的学生因得不到别人的承认而沉迷于网络。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上网打游戏,可以获得虚拟奖励,自我得到肯定,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第三是一些孩子由于人际关系不好,希望上网逃避现实,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在家庭教育方面,现在的很多父母不知道怎样当好独生子女的父母,因为他们在传统的家庭里成长,当时一大堆孩子争父母两个人的宠爱,而现在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六个大人争着宠一个孩子。孩子很容易从小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根本没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学校以后,面对高压式强制性的应试教育和激烈的竞争很难适应,这个强烈的反差容易导致孩子厌学,或者放任自己。这时,低俗的连续剧、武打暴力的网络游戏,就把孩子引到网络上去了。“网络上想怎么做怎么做,可以骂可以打,可以杀,可以谈恋爱,还可以结婚生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一切在网上能够得到,孩子就很容易上网成瘾。”

戒“网瘾”不能拉、封、禁  针对家庭教育的误区,陶宏开在演讲中开出“药方”:家长们千万不要给孩子轻易贴标签,比如“自闭”、“抑郁”、“有心理问题”等。应该相信他们是懂道理的,对孩子们讲怎样正确对待电脑网络,告诉他们“电脑是工具而不是玩具”、“会玩电脑不是英雄,会用电脑才是英雄”。陶宏开强调,绝对不能抱着非常沉重的心情来看待“网瘾”孩子,要相信他们都是会转变过来的。“很多家长怕孩子不上学,怕孩子不成材,由怕生怨,由怨生恨,产生一种情绪的对立。这样对解决问题一点好处都没有,因为父母对孩子有情绪的传染。你焦虑孩子会更焦虑,你烦躁孩子会更烦躁。”  陶宏开认为,戒除“网瘾”说到底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家长在帮助孩子戒“网瘾”的时候千万不能“拉”、“封”、“禁”,把孩子强行从电脑前拉走,经济封锁、人身禁锢、甚至打骂都不能解决问题。家长们首先应该自己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认识,通过理性的心灵沟通发现孩子的欠缺,尽量给孩子补一下,同时带动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应该如何去做人做事,主动地走出网络的阴影。“‘网瘾’并不是病,只是认识问题,不需要吃药看心理医生,也千万不能把孩子关起来戒‘网瘾’!要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确弊多利少,自己的问题最终还得靠自己解决。”  要说服孩子别开口就提上网  陶宏开通过自身实践发现,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惟一方法是谈话。富有爱心、耐心和诚心的谈话能解开孩子心中的“死结”。耐心地用真诚的爱去感动孩子,让孩子接受一些朴素的道理。交谈时真诚的态度很重要,语速、语态、肢体语言和眼神,都要让孩子感觉平等。  “有些谈话者知识渊博、雄辩滔滔,说起道理来口若悬河,但孩子却不为所动。这大多是因为谈话者满足于自己如何说得妙,从根本上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活动。谈话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孩子“认识”的过程,而不能仅仅是一个主动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说服”过程。”陶宏开说,和孩子谈话的关键是通过沟通让他们对父母的言行有认同感,然后将这种认同感转移到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上来,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对自己有意义的书。最后,孩子们会自我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坏处而自觉地将其戒除。“总之是通过更多的理解、关爱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情关系,以情动人。”

在具体的操作上,家长们交谈时最好不要直接和孩子谈上网、游戏的话题,而是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逐渐过渡到中心问题。谈话的环境最好不要选在家里特别是孩子的卧室里;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有优势感,不易于接受引导。也不要在医院里谈,一进医院,孩子都会觉得自己被当作了病人,心理就会立即有排斥。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孩子们多少都会不配合,也会出现反复。因此在戒除之前最好不要碰电脑。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耐心地打开他们心中的一个个死结,最终使他们彻底戒除“网瘾”。

戒除“网瘾”社会需配合  “‘网瘾’问题出现在未成年人身上,根源是家庭教育的不成功、应试教育的失败和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戒除‘网瘾’没有灵丹妙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起责任,做好社会合作教育。”  陶宏开认为,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此的诅咒或是无动于衷。他说,人们常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对“问题孩子”的无奈。可钢不是“恨”出来的,而是炼出来的。家长、学校、社会文化管理各方面自觉做起,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要总想着一下子改变“问题孩子”,多想一想如何改变我们自己,自己能够做得好些,从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入手,青少年“网瘾”这个社会问题迟早会有得到解决的那一天。“这就好比治疗癌症,如果单单挖去病灶,癌细胞还是很容易扩散,如果把周围的有关联的事物都找到,全面切除,才有可能根治。”  陶宏开说,很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网瘾”患者,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们,关怀他们。“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现在家里的电话半秒都不停,来信也像雪片一样,根本没有时间去接听去回复。但是我相信靠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管齐下,就能更好地去挽救这些孩子。”